《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6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地作为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不仅保护了自然和生态,也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
2、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要求和“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具体任务。2023年12月,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级以上市和自然保护地管理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应编制本辖区自然保护地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质量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框架,构建市新自然保护地体系,特编制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充分衔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年)等工作成果,在最新的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果基础上,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自
3、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充分对接各区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建设需求,从系统化角度科学构建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市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进行现实考量和长远谋划,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前言I一、背景现状1(一)自然地理条件1(二)主要保护对象7(三)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8(四)自然保护地建设主要成就9(五)当前有利条件和机遇11(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3二、发展思路15(一)指导思想15(三)编制依据16(四)发展目标18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1(一)规划布局21(二)分类保护25(三)分级保护26(四)整合优化26四、自然保护地基础及能力建设31(一)完成自然保护地整
4、合优化31(二)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33(三)夯实生态保护修复工程35(四)推进智慧化保护地建设37(五)加强生态服务供给水平38(六)强化人才与管理队伍建设39五、规划重点工程41(一)重点工程41(二)精品自然保护地打造42六、投资估算50(一)估算依据50(二)总体估算51(三)分区估算53(四)“十四五”期间投资估算54七、保障措施57八、效益分析59(一)生态效益59(-)Xa59(三)经济效益60附件一市轨道交通局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的复函61附件二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复
5、函63附件三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的复函64附件四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复函66附件五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采纳情附件六省林业局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73附件七市财政局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复函75附件八市委编办关于对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复函76附件九市水利局回复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
6、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函77附件十市轨道交通局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复函78附件十一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复函80附件十二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复函82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目录附件十三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关于征求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征求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函意见的复函87附件十四禅城区政府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
7、年)(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复函88附件十五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复函90附件十六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二次征求意见采纳情况92附件十七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专家评审意见99附表一市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01附表二市自然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02附表三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一览表105附表四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一览表109附表五“十四五”市自然保护地建设任务分解表112附表六规划期自然保护地新建与维护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划表.113附表七规划期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
8、划表115附图一规划区位图120附图二森林资源分布图121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32035年)目录附图三湿地资源分布图122附图四林地起源分布图123附图五林地权属图124附图六规划布局图125附图七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地分布图126附图八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分布图127一、背景现状(-)自然地理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市位于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江门与中山,北与清远接壤,毗邻香港、澳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o22113o23北纬22。382334之间。2 .地质地貌(1)地质在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市位于二级构造单元武夷一云开一台湾造山系,经历各构造旋回的地质演化
9、,形成市极具特征的地质背景。距今8亿至2300万年的岩石构成市的坚硬基底,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发育,但是以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为主体。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发育的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以古近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属于浅覆盖区,基岩上覆盖着5万年以来形成的松散堆积层,即第四纪地层,厚度一般小于50米,最厚70米,是珠江水系与中国南海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沉积中心沿北东向和北西向呈现出有规律的展布,与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较一致,显示断裂构造对第四纪沉积的控制作用。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市范
10、围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以一组多条断裂构成断裂构造带为特征。断裂构造总体以北东向广州一从化断裂带(南段)、北西向白妮一沙湾断裂带和西江断裂带为主,它们相互切割、复合,构成全区构造的基本格架。市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主要形成期为加里东期至燕山期。市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2)地形地貌市地势总体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较为低平,地势起伏较小,以平原为主,为珠江水系之北江、西江三角洲平原,海拔一般小于5米,多在1.24.8米,河汉众多,桑基鱼塘密布,其间零星分布有丘陵残丘和残留台地,丘陵残丘海拔小于100米,坡度15度以下;残留台地海拔
11、一般小于50米,浑圆低平;市西部的高明、北部的三水地区有连绵的山体,为丘陵一低山地貌,地势陡峻,相对高差大,山谷纵横,植被茂密。市最高山峰为高明区杨和镇的皂幕山,海拔805米,三水大塑涡地势低洼,高程-1.7米,为全市最低点。3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冬无冰雪,春常阴雨,秋高气爽。年平均气温22.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年日照时数达1619.4小时,年平均雾日数为14.5天,年平均雷暴日69.8天。春夏季常出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强雷电、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
12、响。年降雨量1681.2毫米,6月最多,平均284.5毫米,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年平均雨日146.5天,6月最多,平均18.2天;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4 .水文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区,西江、北江分流的各水道贯穿其中,河流纵横交错,形成水网。除西江、北江及其主要分流河道外,集雨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只有高明河。西江由肇庆高要市进入市
13、三水区境内后,由思贤溶与北江相通,主流折向南行至市顺德区境内的甘竹溪,通过甘竹溪与北江相遇,再下至顺德南华,分为东海与西海两条水道出境,部分经容桂水道汇合顺德支流后流入洪奇沥;西江主流在境内长69.1千米,有支流河道H条。北江经清远市流入市三水区境内,在思贤溶上游马房附近有绥江汇入,流至思贤溶与西江相通,主流折向东南行,流经三水区西南街道至禅城区南庄镇三华村,再通过顺德水道,经广州市番禺区的沙湾水道由蕉门出海;北江主流在市境内长114.3千米,主要支流河道有13条。高明河又名沧江河,是西江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市高明区西部更合镇的托盘顶,流域面积1028平方千米,总长83千米;全河贯穿高明
14、东西,在高明区荷城街道海口村附近注入西江。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556.8毫米(统计年限1956-2000年,下同),折合年均降水总量59.36亿立方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o降水年际变化大,丰水年是枯水年的1.9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81亿立方米。5 .土壤市在亚热带生物气候因子的长期综合作用下,成土母岩多形成红色的深厚风化壳,通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低山、丘陵,岗台地以赤红壤为主,平原以水稻土为主的土壤类型。本市的赤红壤因成土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具有共同特点。土层深厚
15、,达15m以上,质地较粘重,为壤土至重壤土;盐基高度不饱和,土壤富铝化作用明显: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4.55.5;有机质含量以森林土壤较高,达46%,草地土壤为153%,赤红壤生产潜力大,是适宜植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类型。水稻土是长期种植水稻,在周期性水耕或水旱轮作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6 .自然生态系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地势较为平缓,以三角洲平原和丘陵为主,其次为低山、台地。的气候特征与地形地貌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类型,其中具有较高自然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1)森林生杰系统市森林植被类型包括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矮树灌草丛和南亚热带湿地草丛、城市人工绿地和农业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根据市2023年森林资源系统数据,全市林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