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卷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发习卷(附答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词。1.苏革非不坚利也(武盎)3.必有3天时者矣(得到)5.失道者寿助(匕)7.寡助W毛(到;极点)9.”君子有不战(因此)非不深也(护城河)13.杂然前前
2、陈者(表修饰,地)2.费而去之(放弃;离开)4.故有于有不战(指能行仁政的君主)6.天下廖之(服从)8固国不必山溪之险(巩固;凭借)10.七里七型(的;外城)12.泉香两酒洌(表并列,又,并且)14 .夫哥郎攻之(围;表承接,就,然后)15 .然西不胜者(5转折,却,但是;取得胜利)16 .4刍(内亲外戚,包括父系、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他,指失道的人)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到人心、上下团结(重要)。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
3、,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3 .域民不幺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感天下不以县革之利。不能用划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4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胜,故君子有不战,战疫胜矣。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如果)战斗就一定会获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 .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防御一方地利的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来粟非不多也。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论
4、证“得道”的重要性的句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是盂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住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乳金”并称。他主张行“色区”以统一天下。2 .本文选自盂子,是儒家代表作之一。教材中选自这部书的课文还有主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3 .孟子用“型f”“挫困/&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冬”的重要性。4 .本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5 .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层,以攻城不胜为例,有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层以守城失利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
5、点;第四层紧承上文的“人和”,连用三个排比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这三层的论证结构是:层进关系(式)O6 .本文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色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捶,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
6、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7 .“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四句运用了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四个双重否定句充分铺陈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为下面失败的结局做衬托,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8 .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9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五.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B.池非不深也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面判断有误
7、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D)翻译:把城交给他人而去翻译:池塘不是不深翻译: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A)总的结构模式。(层进关系)B.第二段用了攻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域民”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D.第四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得道”的作用。3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
8、“仁政”、“喜治”的思想。(没有涉及法治)4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施行仁政、得到民心者可以战胜施行暴政、失去民心)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 “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 “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练习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生于忧死于安乐(节选)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 .这两段文字的作者是旦虱(朝代)的孟子,他被尊为“亚圣”2 .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在修辞上都用了排出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使论证充分有力。3 .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体现在论证的层层推进,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三步推断出
10、“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请加以简述。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1分),其次提出“地利不如人和”(1分),最后进一步阐述“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1分)4 .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也体现在善用排比,论证充分有力。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第二段,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增强语势(1分),强调(有力论证)了一个人担当大任或成就大事,必须经历各种的磨练与俄造。(1分)5 .用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6 .根据选段,作战胜利除了依靠“人和”还需要依靠(G)。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D.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0_)A.这两段文字的作者是战国的孟子,他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B.我们还学过孟子作品还有王顾左右而言他鱼我所欲也。C.孟子继承了孔子儒家思想,人们常称这一学派思想为孔孟之道。D.这两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习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
12、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理解性默写。1 .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防御一方地利的句子:,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3 .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论证“得道”的重要性的句子:一;9O四.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是,名时期思想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并称。他主张
13、行“以统一天下。2 .本文选自,是家代表作之一。教材中选自这部书的课文还有O3 .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4 .本章主要采用和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5 .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层,以为例,有力论证了“”的观点;第三层以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第四层紧承上文的“”,连用三个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提出了“”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思想。这三层的论证结构是:。6 .本文记叙了战争中的问题,指出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突出,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条件的,阐述了o由此,再加引申,提
14、出“:的论断,阐明了实施O由,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7 .“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四句运用了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什么?8 .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9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五.选择题。.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 .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B.第二段用了攻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二C.“域民”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D.第四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得道”的作用。3
15、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4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 “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 “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练习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