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70年内三次掀起欧洲或世界大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在70年内三次掀起欧洲或世界大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国在70年内三次掀起欧洲或世界大战穷兵跋武的三大帝国时代的德国:70年内第三次加入欧洲大战目录1 .引言22 .德国统一战争22.1.荷尔斯坦22.2.普奥战争32.3.邦联形成42. 4.普法战争53. 5.帝国成立53.第一次世界大战63. 1.概述63. 2.战争背景63. 2.1,三对矛盾63. 3.三国同盟73. 4.三国协约73. 5.战争起因83. 6.战争经过83. 7.战争结果93. 8.战争影响94. 9.战争评价104.第二次世界大战104. 1.前言104. 2.二战欧洲战场-起因104. 3.二战欧洲战场闪电战114. 4.二战欧洲战场东部战线114. 5.二战欧洲
2、战场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114. 6.二战欧洲战场-西部战线124. 7.二战太平洋战场起因124. 8.二战太平洋战场-新几内亚、缅甸和中国124. 9.二战太平洋战场-跃向胜利134. 10.二战-会议与善后135. 11.世界影响131引言到1939年,德国自普法战争(18701871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后,在70年内第三次加入欧洲大战。历史上,若敌人并未被彻底击败,或不甘屈从于胜利者开出的政治条款,那么冲突将连绵不断,不论是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三次布匿战争,或者后来的百年战争和七年战争均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就是这样拉开的:欧洲世界的许多主要国家再次处于
3、战争状态,德国又一次成为侵略者。这一事实也催生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二战”概念。不过这一次,双方都默认再也不会有“三战”了一一德国要么最终实现主宰欧洲的百年梦想,要么作为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和军事强权而不复存在。然而盟国对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在所有事关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只有具备摧毁敌人本土家园能力的一方才能赢得胜利。2.德国统一战争1. 1.荷尔斯坦三部曲的首个机会来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1863年11月15日,克里斯蒂安九世成为丹麦国王,兼任石勒苏益格(SChIeSWig)和荷尔斯泰因(Ho1stein)两公国的公爵。3天后的11月18日,丹麦国王签署T-一月宪法,宣布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德
4、意志邦联视此为违反了1852年伦敦议定书中所强调的对丹麦不得合并此两处独立公国的规定。此外,两公国的人口也有不属于丹麦的特质:荷尔斯泰因的大部分人口为德裔并在日常生活中说德语;而石勒苏益格的人口则更加复杂,有很可观的一部分丹麦裔少数民族。德意志邦联曾作过多次外交努力以促使丹麦废弃十一月宪法,但均告失败,遂于1864年2月1日普奥联军越境进入石勒苏益格,与丹麦交战。起初,丹麦试图倚仗在维京时代修筑起的地面防御工事,但事后证明这些工事亳无作用。丹麦完全抵抗不了普奥联军,同时又指望不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任何支援(由于此次丹麦属明显违反国际条约)。普鲁士在此战和两年后的普奥战争中全军配备了史上首款旋转
5、后拉式手动枪机的来福枪。这款来福枪使得普鲁士士兵可以在卧倒匍匐时射击和填装子弹,旦一次就能填装五发,与普军相比,丹麦士兵使用的依然是老式火枪,填装子弹时人必须站立起来,竖直枪管后子弹由枪口塞入,且只能填一发打一枪。普丹战争最终以普奥联军的胜利而告终,于1864年10月30日签署的维也纳和约中,将石勒苏益格交由普鲁士管辖,由奥地利管辖荷尔斯泰因。2. 2.普奥战争1866年,在新成立的意大利的策应下,俾斯麦制造外交局势,声称夹在石勒苏益格与普鲁士之间的荷尔斯泰因理应归属普鲁士,激怒奥地利先行向普鲁士宣战。1866年4月,普鲁士派代表前往佛罗伦萨,与意大利达成密约一双方将相互策应,协同攻打奥地利。
6、翌日,普鲁士驻法兰克福代表向议会提交一份计划,呼吁通过直选和普选组建一个全国议会和一部全国宪法。不少德意志自由派人士对此项计划的正当性持怀疑态度,认为此计划纯粹就是为了提升普鲁士的实力。站队:1866年4月21日,新组建起的意大利军队进犯奥地利的蒂罗尔和威内托边境。消息传至维也纳,使得法兰克福那边僵持着的有关全国宪法的争吵暂且搁置。尽管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和冷静,但意普奥三方都在筹备接下来的武装冲突。5月1日,威廉一世授予毛奇全权指挥军队,第二天施行全国总动员。邦联议会中,中等面积的邦国反对出兵参与冲突,如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萨克森魏玛、萨克森-迈宁根、萨克森科堡和拿骚公国。俾斯麦为寻求
7、这些邦支持普鲁士,向它们作出了一系列颇具诱惑力的承诺,但却遭致各邦政府的回绝。这样一来,普鲁士只争取到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和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两者毗邻勃兰登堡,军事与政治实力非常弱),还有国外的意大利。而与此同时,社会和政治界中开始出现了反对普鲁士强权手段的声音。反对方遍及德意志各邦的城市委员会、支持统一的自由派议员、以及那些看重统一能带来丰厚利益的大小商会,它们反对普奥之间发生战事:双方的任何冲突不会带来利益,只会让各邦王室渔翁得利。民意观点也趋向于反对由普鲁士主导的体制。莱茵河沿岸信奉天主教的民众,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科隆等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鲁尔河谷地带的居民,仍继续支持奥地利。到18
8、66年春末,绝大多数重要邦国都开始反对普鲁士以武力重组邦联的努力。普鲁土内阁始终认为只有靠以军事为首的硬实力才能使德意志统一。而与此相反的是,法兰克福议会中的自由派却笃信统一仍可由各方坐下来商议来实现。奥地利遭到孤立:虽然不少德意志邦国最初偏向奥地利,但在面对普军时它们却都采取守势,没能对普军作多少有效抵抗。实际援助奥地利的只有萨克森。法国曾对奥地利承诺会适时给予某种形式的帮助,但事实上,法国的帮助不仅太晚,且力度也非常有限。使局势对奥地利更为不利的,是奥南部边境上意大利的进犯,奥地利不得不抽调兵力赶往威内托至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爆发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在普鲁士方面,通过克尼格雷茨战役,普军
9、取得了辉煌的胜利。3. 3.邦联形成要阻止俄国介入冲突去支援奥地利,能否快速停战就显得非常关键。普鲁土通过战争,相继吞并了汉诺威、黑森-卡塞尔市、拿骚公国和法兰克福。黑森大公国失去了部分领地,但尚未丧失主权。美因河以南的三邦(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各自与普鲁士签订条约,支付赔款,同时被纳入普鲁士的势力范围。普鲁士将势力范围组建北德意志邦联,并将奥地利及其盟邦排除在外。从此,奥地利再也无法继续影响德意志诸邦,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巴尔干。1867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达成一致,给予匈牙利王室同等地位与一定自治权之后,建立起共主邦联形式的奥匈帝国。1866年8月23日,奥地利与普鲁士签
10、订布拉格条约,象征普奥战争结束。条约中对奥地利算是给予宽大处理,奥地利也大幅度调整其与新生的意大利之间的关系。虽然奥军在战场上大胜意军,但基于普意战前达成的承诺,条约规定奥地利将威内托割让予意大利。实际操作中,奥地利先将威内托让给法国,然后由法国转交给意大利。法国对奥地利的遭遇表示同情,加上普鲁士全盘否认战前作出的承诺(1865年9月在比亚里茨的一次会议上,俾斯麦曾经向拿破仑三世明言,法国若能在普奥战争期间保持中立,那作为回报,普鲁士会默许法国吞并普法两国之间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部分领土),导致了对普鲁士的反感态度在法国蔓延。奥地利战败后,北德意志邦联拥有自己的宪法、国旗和政府行政机构。普鲁士通过
11、军事打击制服了奥地利,尽管如此,虽说这样一来奥地利对诸邦的影响是去除了,但同时也无可挽回地造成了泛德意志统一势力的分裂。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对普鲁士的强权政治开始持反感态度。2. 4.普法战争截至1870年,欧洲政界普遍从普奥战争中得出了三点教训:首先,旧有的联盟和1815年划分的势力范围很脆弱,一个强大的邦国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就能发起挑战;其次,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制造出使对方倍感不利的氛围,引诱对方率先宣战,然后便以外部侵略的受害者身份,谋求联盟其他诸邦的帮助,合力对付对手;最后,普鲁士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超奥地利,各邦普遍承认只有普鲁士才能保护它们免受外部势力的干涉或威胁。在1866年,绝大
12、部分的中等规模邦国都还抵制普鲁士;可到了1870年,这些邦国不是被强迫,就是被哄骗着加入普鲁士主导的协防联盟。一旦欧洲外部势力对联盟中某邦宣战,所有其他成员都将协助组织防御。经这一手对欧洲事务的巧妙操纵之后,俾斯麦制造出了对法国十分不利的局面,接下来法国成了德意志眼中的侵略者,而普鲁士俨然扮演德意志权利与自由的捍卫者角色。3. 5.帝国成立法兰西帝国皇帝耻辱般地被俘,法军全军覆灭,消息传到了巴黎,一片混乱;反对拿破仑的势力趁机推翻了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最高司令部希望巴黎主动请求和谈,不料新成立的共和国政府拒绝投降。普军随即对巴黎实施包围并持续炮击城内,直到1871年1月中旬才
13、解除包围,此时的巴黎已到了再也经不起轰炸的极限。1月18日,德意志诸邦王室和高级军事将领聚集在凡尔赛宫镜厅,拥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皇帝。随后的5月10日,法国与德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向德国归还说德语的地区(洛林中说德语的部分区域,以及整个阿尔萨斯);法国须支付一笔巨额赔款,以人口多少计算,总额相当于1807年拿破仑一世榨取普鲁士的那笔赔款数额;法国必须接受德国对巴黎和法国北方大部的管理权。3.第一次世界大战3.1. 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0-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
14、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15、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发生时间:1914年7月28日一1918年11月11日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亚洲部分地区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3. 2.战争背景3. 2.1.三对矛盾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4. 2.1.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4.2. 1.2.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3.2.1.3.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