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丞相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丞相平.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文参考译文陈丞相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穷,喜好读书,有田地三十亩,独自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常年在家种田,听任陈平外出游学。陈平身材高大,仪容俊美。有人议论他说:“这么穷,吃了些什么而长得这样胖?”他的嫂嫂恨他毫不关心家里的谋生之业,说道:“也是吃些糠里的粗屑罢了。有这样的小叔,还不如没有的好。”陈伯听到这些话后,把她赶出家门,休弃了她。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派周市去攻占平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和秦军在临济交锋。在这之前陈平原已辞别了哥哥陈伯,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了。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人还说陈平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陈平于是到修武降汉,通过
2、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汉王跟他交谈起来,很喜欢他,问道:“你在楚国做什么官?”回答说:“做都尉。”汉王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将领们如何处置,将领们说:“马上发兵活埋这小子算了!”高帝没作声。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不答,问道:“将领们说什么?”高帝把将领们的话统统告诉了他。陈平问:“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件事别人有知道的吗?”答:“没有。”问:“韩信本人知道吗?”答:“不知道。”陈平问:“陛下的精兵,和楚王相比怎样?”高帝答道:“不能超过他。”陈平又问:“陛下的将领用兵,有能胜过韩信的吗?”高帝答道:“没有人及得上他。”陈平说:“现在兵既不如楚精
3、,将领用兵又不及韩信,却想兴兵进攻,这无异是在催促韩信起兵作战,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危险。”高帝说:“那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外出巡视,要会见诸侯。南方有大湖云梦,陛下只管出去装作巡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西界。韩信听说天子以善意出游,料想必然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之事而出郊远迎谒见。在他谒见的时候,陛下乘机捉住他,这不过是一名力士就能办到的事罢了。”高帝认为这办法好,便派出使者通知诸侯在陈县相会,说道:“我要到南方去巡游云梦了。”派出使者后,高帝也就跟着动身了。还没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大道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看见韩信到来,马上把他捆绑起来,装在后面车子里。韩信大声喊
4、道:“天下已定,我本该烹杀!”高帝回过头去对韩信说:“你别嚷!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武士反绑住韩信的双手。高帝于是在陈县会见诸侯,全部平定了楚地。回到雒阳,高帝赦免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又和功臣们剖符为凭,确定各人的封爵。于是高帝和陈平剖符,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陈平推让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帝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你的功劳又是什么?”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进用呢?”高帝说:“像你这佯,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了魏无知。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鉴赏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分上、下片看,上片是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从通篇看,它
5、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利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而几年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诗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如下: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0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柑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
6、手。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听雨词互相印证。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不妨想象:作者执笔写词时,抚今思昔,百感茫茫,伤时感事,万念潮生,其身世之哀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的。这里,有个人一生的离合悲欢,又有整个世局的风雨变幻。要把这一切写进词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比较而言:兵后寓吴词选用的是长调,还有铺叙回旋之地;这首听雨词所用的词牌虞美人,只有五十六字,而竟然容纳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和这么大的人事起伏,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
7、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首先选择了一幅歌楼上听雨的画面。画中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段场景,但却启人想象,耐人寻味,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使读者从一滴水尝知大海的滋味,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中产生青春与欢乐的联想,从而想见身在其中的人,并进而推知他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但是,从作者一生看,这个阶段是短暂的,好景是不长的。如果把整首词作为一卷连属的画,那么,这一画面只居衬托地位,它是对后面的画面起反衬作用的。有了这样一个显示青春与欢乐的画面,才使后面的画面更显得凄凉、萧索。这后面紧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从取景角度看,前一幅摄取的是楼内近景;这一幅摄取
8、的是舟外远景。它是从客舟中望出去的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只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正是作为作者的影子出现的。他进入壮年后,失去了“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温暖,在兵荒马乱、“万叠城头哀怨角”的大环境中,所过的是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怀抱“望断乡关”踽踽凉凉的心情。但他没有直接抒写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而他的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含其中了。不过,就全词而言,这还不是作者要展示的主要画面,也只是起陪衬作用的。在谋篇行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顺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
9、要地位的应是今日之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托,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箫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化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也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
10、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天明。乍看之下,两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的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是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含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世界。温词和万词的“空阶滴到天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在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涵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陈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