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doc(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慈溪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浙江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口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各地各部门做好人口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一)人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宁波市人口发展的
2、决策部署,全市人口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态势。人口总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分别为149.7万人、104.71万人、95.56万人,年均分别增长0.47%、0.16%、0.88%;同时,人口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城市化水平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表1:“十二五”时期慈溪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年份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2010146.24103.8891.472011146.47104.1595.772012146.68104.1997.612013147.14104.3699.312014149.7
3、0104.5994.232015149.70104.7195.561人口素质结构持续优化,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根据回归分析,20002015年全市劳动投入增长1个单位带来经济产出0.784个单位的增长,劳动力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明显。劳动力素质提升促进生产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6.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93年,其中受过高中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6.54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14.1万元/人,其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9.57万元/人。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
4、应,五年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2.89:60.62:26.49调整到12.01:59.10:28.89,支撑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持续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7万元,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万元、2.73万元,平均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显著拉动了消费红利的增长。2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提升,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提高。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比201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户籍人员养老保险、
5、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96%以上。教育现代化、均衡化水平持续提升,义务教育、高中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15%和56%,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市和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67张、2.18人、1.97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0.92下降到110.3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保持在历史低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5176万张,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2.19张,全市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100%集中供养。人
6、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09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部分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3城市建设和生态治理全面推进,人口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大力构建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森林慈溪”、落后产能淘汰、重污染行业整治等生态治理工程,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降低,地表水劣类水质断面减少近50%,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6%,创建成为省环保模范城市、省生态市、省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和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城乡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要素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二)人
7、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数量、结构、质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紧密相关。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市人口发展中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1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与外来人口流入减缓等因素叠加,人口红利日益消减。2015年全市总和生育率为1.02,不仅远低于2.1的自然更替水平,也明显低于国际公认1.5的“低生育率陷阱”;户籍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的特点,老年人口比重已达到23.5%,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户籍人口总社会抚养比上升到了52.2%,已经走出了人口红利期。外来年轻人口的流入,减轻了常住人口的
8、抚养比,但“十二五”时期流动人口导入明显趋缓,总量由2013年的99.31万人回落至2015年的95.56万人,预计常住人口到2020年左右也将接近人口红利期的边缘,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图1:慈溪市户籍人口金字塔2经济发展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人力资源供给总量趋减,201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规模82.4万人,比2011年末减少1.4万人;总人口中劳动年龄段人口比2010年减少1.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68.82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3.1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下降了3.7个百分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全
9、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中8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全市拥有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6.4%,且大部分以初级技能为主,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本地户籍的年轻人才流失较多,特别是大量的本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在外地创业就业,产业发展中研发、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较大。3人口城市化进程较慢影响了空间集聚效应的发挥。人口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有待提升,中心城区是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各类人才的重点区域,但目前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仍显不足,“十二五”期间5个街道户籍人口仅增加了0.88万人,占全市比重仅上升0.6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规模也与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中心镇人口集聚能力
10、尚显不足,“十二五”期间,周巷、观海卫、龙山三镇户籍人口减少了0.2万人,占全市比重减少了0.42%。产城融合度有待提高,重点产业平台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产业集聚,影响了产业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4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存在。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看,交通、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瓶颈,特别是对外交通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快速对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在铁路交通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从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看,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仍难以较好满足发展需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养老等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千人医生数、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等指标远低于宁波平均水平;教育、医疗、
11、养老等服务资源城乡布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向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三)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研判人口问题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构成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础环境,人口变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内生关系。“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人口发展的深度转型也将更加明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呈现出新的挑战和要求。1从区域发展环境看,慈溪城市能级定位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日益显现,对人口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更大可能。随着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城市群进入一体化发展新时代,国家人口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的要求。根据长江三
12、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框架中,我市将是其中重要的中等城市;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上海将推进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圈建设,我市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共享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等同城效应。城市能级定位的提升,对我市构建与中等城市规模相匹配、与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口规模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市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2从经济发展趋势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对人力资源供给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更大动能。我市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经济增长模式将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依靠劳动者素
13、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经济转型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我市将由人口数量红利期逐步进入人口质量红利期,只有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适宜、活力充沛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知识素质、就业技能等提出新要求,由此对我市外来流动人口中低端劳动力形成挤压,对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扩张,从而为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提供更大动能。3从城市承载能力看,生活品质提升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城市建设和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也将为城市人口发展提供更大承载空间。人口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的速度相匹配,与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宜。随着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14、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识日益强化,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变革,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资源要素共享水平的提升,我市资源要素的供给能力有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容量也将得到拓展,从而为未来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承载空间。4从人口发展阶段看,人口格局将进入深度转折期,我市人口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逐步进入人口总量性、结构性的重大转折期,长期以来以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劳动力比重快速提高为支撑的传统“人口红利”快速消减,迁移人口规模与地区经济规模日益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未来城市间的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人口政策、市场活力、产
15、业布局、城市环境,都将成为决定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市人口格局制约发展的影响将日益凸显,人口总量趋稳、劳动年龄段人口趋减等新情况,迫切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人口发展战略;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等新形势,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新格局和人口转型新特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人口发展向更加注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更加注重促进人口城市化、更加注重积极应对人口
16、老龄化的战略转型,积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二)战略导向注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高度重视长期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内在萎缩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人口发展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节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型,通过维持合理的生育率水平、更大力度导入外来素质型年轻人口,为长远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和内需支撑。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将人力资本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更加重视投资于人的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人口创新力和消费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由汲取人口红利向重视发挥人力资源红利的战略转型,塑造新形势下的人口比较优势。注重促进人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