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介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戏曲介绍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戏曲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川剧、湘剧、闽剧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服装和化妆等特点。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的表演风格严谨、庄重,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配合精美的服装和独特的化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Q豫剧则以其豪放、激情的表演风格而著名,越剧则以其细腻、柔美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粤剧则以其音乐和唱腔的独特性而著名,川剧则以其豪放、激情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变脸技巧而著名。湘剧
2、则以其细腻、柔美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而著名,闽剧则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而著名。总的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在表演技巧、音乐、服装和化妆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有关中国戏曲介绍与欣赏礼仪一、中国戏曲介绍: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Q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3、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用I、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警,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
4、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一一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代(中后期)一一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一一戏曲
5、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一一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6、”。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曲角色: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旦:扮演女性人物。正
7、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杂:又称“杂当”O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C1ai者的残
8、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bai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Q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
9、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琪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一一窦娥冤;郑光祖一一倩女离魂;白朴一一梧桐雨;马致远一一汉宫秋;明清一一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
10、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0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
11、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Q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二、中国戏曲的种类与介绍: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粤剧、豫剧、秦腔、楚剧、昆曲、评剧、曲剧、客家戏、沪剧、潮剧、评弹、二人转川剧、吕剧、云南花灯、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等。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京剧京剧,也称“皮黄”
12、,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居IJ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京剧的生行与流
13、派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二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缗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二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缙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白色的三缗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结,术语称“满7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又称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其动作性较次要,态度安闲沉稳从
14、容。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二进宫的杨波等Q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夜审潘洪的寇准等,其难度较唱工和做工戏大得多。做工老生是以表演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楼杀惜的宋江,清风亭的张元秀等Q长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即兵器。)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军山和阳平关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失街
15、亭的王平等。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周
16、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如定军山、打鱼杀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戏。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后打金砖则有高难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我们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的划分种类有:王帽老生(头戴王帽,身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一种是头戴纱帽,身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另一种是穿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但不带绣龙、绣花的,较素净,如群英会的鲁肃,诸葛亮也属此类);褶子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