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村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分析第一节经济效益根据水利产业政策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因此,只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17294)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费用和效益按有无该项目的增量分析法计算,项目主要投入物和产出物价格采用影子价格。2011年XX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静态总投资为2250万元,本工程建设期1年,经济计算期20年;采用动态分析法,以工程建设第一年作为折算基准年,并以该年年初作为折算基准点,社会折现率取8%o(1)估算投资费用投资费用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
2、费(含大修理费)及流动资金等。1)工程投资国民经济评价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本工程全部建设费用。国民经济评价对工程概算投资进行调整,经济(影子)投资在财务静态投资的基础上,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1-94)附录E简化方法进行编制和调整,费用的调整按工程估算的项目逐项进行,扣除工程财务投资中属于国民经济评价内部转移支付的计划利润、税金等,按影子价格调整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费用,按土地的机会成本调整工程占地费用,重新计算基本预备费,其他费用不做调整。该项目固定资产(影子)投资为1930万元。2)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燃料动力费。工程维护费,包括大修理费和日常维护费,以固定资产的2.0
3、%计,维护费为38.6万元。燃料动力费按电费考虑,由下式计算。6Hi,WEc=175106P站式中:Ec-电费,元入一水的容重,Kg/m3W一年提水量,m3H净一泵站的净扬程,m;由渠道入田间,平均扬程按3.5m计P一影子价格,参考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及参数,取0.311元kwhn站泵站效率,%;取70%经计算,燃料动力费为2.31万元。其它费用按上述费用之和的10%计取,为4.09万元。综上所述,本工程年运行费为45元。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购置材料、燃料、备品、备件及科研试验等的周转资金,参照已建工程和项目实际运行情况,流动资金按正常运行期运行费的10%考虑,则新增流动资
4、金为4.5万元。(2)经济效益估算2011年度千亿斤粮食项目田间工程总投资2250万元,改造治理项目区耕地面积4.5万亩,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可大大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增产增收,节约水资源,起到增产增收、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的效果。1)增产增收效益项目实施后,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及田间排水体系的建设,灌溉周期缩短,浇水及时,肥料利用率提高,促使了作物增产。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根据灌区内的农业统计资料,参照邻近灌区的统计资料分析增产效果,预计项目实施
5、后小麦、玉米亩产增量分别为30kg、40kg;影子单价分别为小麦2.0元/kg、玉米2.0元/kg。增产粮食315万kg,经计算,年均灌溉效益为630万元。考虑与工程有关灌溉工程的分摊,则本工程年均灌溉效益为126万元。2)节水效益项目实施节水灌溉后,与土渠灌溉相比,管灌节水30%左右,节水渠灌比土渠灌溉节水15%左右。根据规划的年度目标及工程安排,经估算,项目区目标实现时,总节水约为250万nA水价按0.1元/m1节水效益为25万元。3)节能效益项目实施后,由于灌溉用水量减少,用电相应降低。据测算,整个项目年亩均年节电13kwh,总节电46.8万kwh,每kwh按0.8元计,年节能效益37.
6、44万元。4)节地效益本规划节水灌溉形式主要是低压管道,项目实施后,比土渠输水灌溉一般可节地1%左右,经计算项目区共节地360亩,亩产值按1200元计算,节地效益约为43.2万元。5)省工效益项目建成后灌溉用水量普遍降低、灌溉时间减少,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实行农民用水协会管理,节省各家各户的人力、物力,而且节省了水资源,亩年灌溉用工量可节省0.51个,项目区年省工2万个,省工效益50万元。以上效益合计为281.64万元/年。(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分析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的净贡献,即分析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以
7、经济内部收益率(E/RR)为主要指标,以经济净现值(ENPV)及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为辅助指标,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1)经济内部收益率之-C),(1+EIRR)T=OZ=I式中,E1RR为经济内部收益率;B为年效益,万元;C为年费用,万元;n为计算期,年;t为计算期各年的序号,基准点的序号为O;(8-Q为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2)经济净现值ENPV=力B-C)Q+0Z=I式中,ENPV为经济净现值,万元;。一社会折现率。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Tdzvr/=1式中,EBCR为经济效益费用比;B1为第t年的效益,万元;G为第t年的费用,万元。经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E1RR=IO.36%
8、;经济净现值(is=8%)ENPV=314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is=8%)EBCR=1.143详见国民经济效益赛用流量表。由计算的各项指标值可以看出,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Io因此,从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来看,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序号项目年份建设期运行期1234-1819201效益流量B0281.64281.644224.6281.64286.141.1项目各项功能的效益0281.64281.644224.6281.64281.641.1.1增产增收12612618901261261.1.2节水25253752525
9、1.1.3节能37.4437.44561.637.4437.441.1.4节地43.243.264843.243.21.1.5省工50507505()501.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1.3回收流动资金4.51.4项目间接收益2费用流量C193049.54567545452.1固定资产投资(含更新改造投资)19302.2流动资金4.52.3年运行费454567545452.4项目间接费用3净效益流量-1930232.14236.643549.6236.64241.144累计净效益流量-1930-1697.86-1461.222088.382325.022566.16经济内部收益率:10.36%,经济净
10、现值(is=8%):314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is=8%):1143第二节社会效益一、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本项目实施以后,土地得到平整,田块规整成方,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方田;项目区建成高标准的自动化灌溉设施,再加上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项目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可充分利用完
11、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收入。同时,自动控制灌溉设施的建设,还可降低灌溉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使当地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三、实现规模化种植,逐步实现灌溉自动化,促进社会进步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状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实现由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逐步达到土地流转,从而实现规模化,提升规模效益。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可节约土地,而且为农业机械化操作铺平了道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社会化体系建设,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采用射频卡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可促进农民节约用水,同时可大大提高农民
12、的劳动生产率,使项目区广大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和提高自身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发挥巨大作用。四、增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经过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建设成为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中低产田土地治理示范项目区,将明显增强项目涉及村镇广大人民群众、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第三节生态效益X地下水的影响评价项目区由于发展节水灌溉,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得到回升,减少灌溉用水量,维持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该项目规划实施后,水资源将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地表水
13、、地下水的相互转化,不但可补充地下水源,而且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水位以下,改善地下水质,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二、项目实施对水质的影响已有成果表明,化肥(主要是氮肥)现状的有效利用率仅为50%左右,在肥料损失中,渗析是肥料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过多的用水,使灌溉水挟肥入渗到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污染,而发展节水灌溉,降低了灌水定额,一般不会形成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另外,由于节约用水,维持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减少了地表水回灌补源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项目实施后,可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对美化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可以涵养地下水源,优化水土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使经济林木和农作物得到良好发展,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抵遇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