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5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5篇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5篇汇编2023年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一)一、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乡村治理主体弱化。受传统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一方面,目前乡镇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员受教育层次相对比较低,对于乡村治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被动治理模式,导致其工作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乡村中基本仅剩老年人及幼童居住。大部分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工作,或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就业。乡村中的老龄化严重,村民自治组织缺乏年轻血液。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使得乡村治理主体文化意识相对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我国的乡镇政府部分工作
2、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左右,缺乏年轻血液。他们习惯过去的乡村治理思维,对于新的治理模式接受相对比较缓慢,他们担心新的治理模式会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因此会产生“不作为”现象。其二,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引进人才相对比较困难。本地的青年人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认为家乡就业机会少,缺乏发展机会。其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东部一部分乡村地区成为了城乡结合部,城镇化直接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乡村村民的文化意识。(2)乡村村民意识薄弱。目前居住在乡村的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一般受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促进乡村发
3、展,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由于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分散型的生产活动,因而在观念上比较保守、目光相对比较短浅。部分村民甚至认为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同时在过去乡村中多数法治宣传活动是由政府推进的,必然法治执行也是经由政府之手。这就造成了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从而使得部分村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乡村贫困,政府就会一直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村民乡村治理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目前乡村中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他们认为在乡村治理中,政府仍然会采用“大水灌溉”的形式。乡村村民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乡村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
4、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第二方面,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3)乡村产业经济匮乏。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受地理环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维持生活。忽视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造成当地乡村资源使用不合理,阻碍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即便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但基本呈现出“碎片化”规模相对较小。他们基本是自家经营,缺乏
5、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意识,从而使得这些“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缺乏当地特色,严重阻碍发展。我国乡村地区产业经济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处偏僻地带,交通线路相对较少,地形一般多为山地或丘陵,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很难吸引企业进驻乡村投资。二是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受到银行贷款等资金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想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的村民不得不屈于现状。三是我国多数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二、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创新(1)乡村治理主体多元。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两大主体,但治理能力及绩效不容乐观。因此,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应借鉴其他乡村发展较为快速的经验:一
6、是提高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能力。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其他发展较为迅速的乡村地区经验。乡镇工作人员应从“不作为”转变为“敢作为”。二是乡镇政府应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激发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同时给予天然的乡村组织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吸引乡绅、乡贤人才回乡。因为乡绅、乡贤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威望,这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乡绅、乡贤自发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增加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而且促进乡村治理顺应民意。四是乡镇政府应给予进驻乡村的“第一书记”最大的帮助。(2)转变村民传统观念。对于转变村民传统观念,主要体现
7、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开展文化教育培训。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着当地村民的思维水平,也是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二是开展现代思想观念教育,促使他们主动摒弃“靠、等”的心态。其三是开办乡村书社,为村民提供主要学习的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促使村民转变传统乡村治理观念,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鼓励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其四是根据乡村情况及村民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讲座。比如:与农业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有关讲座。其五是鼓励乡村自发组织娱乐项目或鼓励当地村民委员会从外地邀请文艺团队到该村演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3)扶持乡村集体产业
8、经济发展。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走访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于目前已存在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工业产业经济,政府应提供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培养人才、开发市场等方面支持。其二,对当地比较零散的农业种植户、家畜养殖户等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养殖合作社,定期为他们提供培训帮扶、引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这样一方面村民可以自主控制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地村民相互学习。其三,鼓励帮扶村民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当地村落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完善“民宿”“农家乐”等相关产业链的配套设施。集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也为乡村的
9、闲散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其四,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积极发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或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对于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应积极帮助扶持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或做成文化产业。2023年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二)(一)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水平仍需加强。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缺位、管理不严、监督不力,仍存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不强,部分党员党性修养薄弱,政治意识不强,容易被拉拢、利用;个别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监管之外,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生活。虽然下发了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管理办法,但在实际落实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斗争意识不强、老好人思想作祟、严肃教育管
10、理党员的态度不坚决的问题,管理教育党员的实招落空,没有起到处置一个、警醒一片的作用。(二)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不够坚决彻底,思想政治建设及中心任务与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结合不紧,积极谋创新促发展的主动性不强,被动等待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多,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性开展工作的少,积极谋划工作、推动工作办法不多。村党群活动服务站利用率低,管理不够规范,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三)村民素质不高,主人翁意识不强。传统思想导致村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附观念浓厚。对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反应冷淡,既不愿意参与竞选,
11、也不愿意参与监督、管理和决策,对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倡导提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四)村干部“一大三低”、后备干部储备不足问题仍然存在。个别村出现后备力量匮乏、培养缺失、选人用人难的情况。有的后备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难以符合现行的村干部要求,后备干部培养停留在纸上,能够得到组织信赖、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较少。(五)法治政府建设不足,法治意识不强。一是基层普法宣传工作止步于法律知识,而执法实践结合较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导致普法走过场,收效低。二是领导干部学法意识不够,缺乏对本部门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六)村规民约积分管理片面且重奖轻罚,“红黄蓝榜”晾晒台激
12、励警示不够深入彻底。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用“加法”添动力,让争优有劲头;用“减法”警示后进,让落后者有压力,督促其改进。经过实地走访,一是*区各村均不同程度存在只是把当前主抓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紧密结合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纳入积分管理,而村规民约中道德风尚、优秀传统、纯朴民风等约定只是书面纳入了积分制管理细则,并没有实际进行积分奖罚。二是大多数村只是对积极遵守村规民约而积分高的村民制定了积分兑换奖励的办法措施,忽视了对不积极履行村规民约甚至做出违背村规民约的不文明行为导致积分为负分的村民的惩罚措施,从而影响村规民约积分管理警示作用的发挥。(七)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一是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13、,存在“等靠要”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有待提高,在产业结构调整、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外出稳定务工、自主创业等方面均有畏难情绪。二是新创家园存在户口迁移问题、房屋产权证办理问题急需解决。(A)乡风文明建设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各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重视程度不同、村民文化素养存在差异,导致各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依然存在。(九)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还需优化。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产业链单一。二是农业资源整合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精深加工程度不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够彻底,群众
14、参与度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未得到根本性好转,院内乱堆乱放问题容易反弹,对“小散乱污”排查不彻底,还存在“灯下黑”现象。部分村群众发动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只是依靠乡村两级干部和环卫进行整治。四、意见及建议(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力。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乡风文明,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示范乡村创建行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对农村各类组织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实施有效领导,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优化农村党组织“评星定级”考评细则,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纳入其中,促进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细化
15、积分细则,落实奖惩并行。全面系统将村规民约约定内容全部纳入积分制管理,细化积分细则,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办法,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予以实施。村规民约积分要与“红黄蓝榜”密切结合,不断更新,随时张榜,及时“晾晒”出村里随时出现的善恶美丑。(三)增强干部本领,提升履职能力。持续抓好“三大三强”行动、“两个带头人”工程,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全面推行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突出政治标准,拓宽选人渠道,明确选拔标准,大力选拔培养“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村级后备干部选用培养机制,加大后备力
16、量、职业化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储备。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举办*区第三届“金牌书记”评选大赛,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激青与热情;持续教育管理好现有“金牌书记”队伍,健全完善“一托二”先进带后进考核办法,真正发挥“金牌效应”。(四)督促干部学法,创新普法方式。一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基层党政领导处在矛盾问题的最前沿,领导干部述法、学法、考法作为一项硬规定,硬执行查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普法骨干、工作人员理念及运行能力的培训和指导,转变普法工作认识,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普法责任部门的督察督导力度,真正让普法责任制度得到实施。二是普法改变方式,由突出对法律知识和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转变为法治信仰的培育。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让群众信法,树立法律理念和法治思维,考虑违法后果,懂得事事处处具有法律意识,遇到问题麻烦懂得拿起法律武器进行保护,而不是动辄信访不信法。(五)提升村民素质,树立民主意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