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脏腑病机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疾病既已发生,则患病机体势必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这些病理和临床表现反映出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变化。但若要确切判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则必须将病机分析落实到脏腑上,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研究脏腑病机,对于进行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2、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整个机体,而使其他脏腑发生病理改变,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产生了脏腑组织之间病变的传移变化。因此,在研究脏腑病机时,不仅要注意脏腑本身的病理变化,而且要重视脏腑之间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五脏病机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3、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还是发散或闭藏。脏腑的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亏虚,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点,故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完全相同。(-)心的病机1 .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
4、血而外合周身之脉。心脏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四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包络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出现血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这些病理变化是心之阴阳气血失调的结果。所以,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2 .心的基本病理变化: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故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1)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
5、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
6、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其二,阳虚阻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其三,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
7、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M-,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谑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
8、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象。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超赤、便结等。痰火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2)心血,心阴失调:心血.心阴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亏损、心阴不足和心血瘀阻等方面。心血亏损: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亏损的基
9、本病理变化为:M-,血液虚少。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主濡养,故有全身血虚之征,以面、唇、舌等淡白无华,以及脉细无力为特征。其二,心神失守。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则神识衰弱而神思难以专一,甚则神思恍惚,或失眠.多梦.惊悸,不安。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不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M-,虚热内生。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阻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阴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其二,心神不宁。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阻虚阳盛,则
10、虚火内扰,影响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其三,血行加速。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而且数。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于濡养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以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而心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心血瘀阻:心脉寒滞,或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均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心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可见血凝气滞.瘀血阻闭、心脉不通为基本病理变化,以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胸憋
11、闷、刺痛,甚则暴痛欲绝为特征。总之,心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经为手少阴经,又与小肠相表里。这种功能上的特定联系构成了心系统,故心的病理变化就是这一系统结构各层次的病态反应,主要表现在血脉和心神两个方面。在血脉方面,寒则血液凝滞而心胸闷痛.四肢厥冷;热则血液妄行而面肤色赤,出血;虚则运行无力,血流不畅,脉微或涩;实则循环不良,血络阻滞,血不流而脉不通,瘀血为害。在心神方面,寒则心神不足,神情沉静而蜷臣檄寐,甚则阳气暴脱而神识不清;热则心神失守,神情浮躁而烦扰不眠,甚至澹语妄言;虚则神疲懒言,萎靡不振;实则喜笑无常,悲不自胜,或癫狂。汗为心之液,大汗之后而又亡心阳,心火上炎则舌赤烂痛
12、,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尿赤涩痛。3.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心与肺、A卑.肝.肾,以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因此,心与肺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功能失调方面。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心气虚弱,心血不能充养于肺,肺气亦虚。心.肺之气虚相互影响终致心肺气虚,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怯,胸闷,咳痰清稀等症状。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病理表现。心气不足或心阳不
13、振,血脉运行不畅,由血及气,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使宣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刺痛,以及咳嗽、气促、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心火炽盛,灼伤肺阴,火烁肺金,既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火内扰之症,又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阴虚肺损之状。在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可以从肺卫阶段直接进入心营,即所谓逆传心包。临床上,初见发热.微恶寒、咳嗽,继则出现高热.神昏澹语.舌绛等由肺卫直入心营的症状。(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
14、。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滤,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上,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气血双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另外,心主血液
15、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功能失常时,则又会出现出血性病理改变。(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与肝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血液方面:心肝胆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无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时并见。因此,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血虚之证,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神志方面: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现出精神
16、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因此,肝血亏虚的病人,除有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状。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甚则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火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总之,在某些精神情志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舒,甚则肝气火上逆。(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的关系。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