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23650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1第一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

2、,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蓝色的。学生2美丽的。学生3圆形的。学生4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球体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

4、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学生(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

5、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活动2记数字一了解地球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

6、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教师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教师(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课堂活动3看模型一研究地球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教师(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

7、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3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4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

8、上却没有。课堂活动4动动手一制作地球仪教师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师生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统一认识,保护地球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2设计思路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

9、、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玲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玲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

10、确地找出它们。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的判定。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导入新课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

11、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认识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1地球仪的作用。2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 .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经线和纬线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1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经线纬线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特殊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的划分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

13、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巩固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七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一定位。巩固与拓展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abcd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

14、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点拨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1先定方向:一般定向法一一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判定经线和纬线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1 .说明判定方法:2 .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

15、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巩固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O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绘图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小组合作总结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一、地球仪一地球的模型二、经线和纬线(列表)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三、经纬网一一定位教学反思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