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33074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问与答一、本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原则是什么?答: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修改后合理增加了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关注情感发展对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积极反映了先进的德育理念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二、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在基本理念上的坚持、发展与完善有哪些?答:此次

2、课程标准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此次修订,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

3、,在教育E1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并得到加强。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修订稿基础上有所明晰化和强化。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

4、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四)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此次修订,强调基于生活的道德教育,强调德育资源的开放性、丰富性,提倡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资源,使学生不断扩展关切心、关爱心,发展社会性认知和公共精神,同时,也使学习方式和教育过程成为平等对话、相互分享吸纳、代际交流、文化融合的过程,促进成人和未成年人相互理解、共同成长。(五)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合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此次修订,使我们有机会再次从衔接和整体构建的角度审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特别留意与小学高年级和高中品德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的衔接,避免出现断裂和错位,尽可能充分地根据

5、青春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设课程,特别关注初中作为一个中间学段的特殊性,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注意承前启后,基于生活逐步增强思想性,以为高中学段做准备。三、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调整有哪些?答:此次修订对课程总目标做了新的论证和调整,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的11标价值导向,并且进一步精炼表述,注重总目标的逻辑和层次,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根据总目标的调整,此次修订基本保持分类目标的原有框架,对各分类11标进行新的统整。根据总E

6、1标的调整,此次修订基本保持分类目标的原有框架,对各分类目标进行新的统整。首先,对各分类目标中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说明,同时,在目标内容的表述上进行精炼和调整,注重具体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达成的过程性。比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强调在“感受”、“体会”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能力”目标中,强调对掌握相应“方法”的要求,如“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等;又如,在“知识”目标中,将原课程目标中的“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确为“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其次,在各分类目标中新增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1)

7、“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2)“能力”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基础上,提出“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基础上,明确要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3)“知识”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将原课程标准中的“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作为

8、一条新的目标内容呈现;增加“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加“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目标内容;在“基本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目标内容。四、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重要调整有哪些?答: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重点是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强调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9、和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对于青春期现象,修订稿采用了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自主与自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2. “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3. “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

10、订:第三部分的儿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主要是从体例的一致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四块内容逻辑上的有序性来进行统筹考虑并加以修改的。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此外,此次修订在法律和

11、国情部分做了一些删减,主要是减去过于抽象、笼统的概念以及比较生硬、初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五、新课标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有哪些?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形态的课程,这一课程定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不仅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而且通过活动增长经验和亲身体验,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道德学习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生活实际

12、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1)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2)坚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他们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门学科都隐含着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内容。要善于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其互相促进,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整体效应。(三)倡导教师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开放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

13、法要面向初中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把这一过程变成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化和自我德性成长的过程。(四)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的阅读美文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文本,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的情感魅力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成逐个转换:一是善于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二是通过个体道德

14、实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身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观念认识、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体验的往复循环、相互转换。(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与分享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六、本次修订,为什么要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答:之所以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于此一理念为德育课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杜威对“直接道德教学”的论断,即“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影响至深。这一论断影响了20世纪德育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西方国家德育课程的设置;

15、这一论断将德育课程的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局凸现出来:作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正是碍于这一无法解决的困局,很多国家回避开设直接的德育课程,采取“间接德育”的策略,将德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使之成为间接和隐含的因素。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回避了直接的道德灌输,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学习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作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解不开的伦理困惑和“道德死结”,而分散性的课程无法满足青少年“排忧解难”的需要,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课程帮助他们深入地解决成长中的问题,“间接德育”策略的缺陷也因此而暴露出来。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知识体系

16、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既能解决“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因而必须坚持。七、如何理解本课程的德育性质?答:在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三个维度:(1)课程基础初中学生生活;(2)课程目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3)课程类型综合性课程。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课程11的的逻辑前提。课程类型只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的种类,并未道明课程的性质。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当然就是德育课程。这一课程性质的明确,意义重大。无论是课程设计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