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演讲词的交际功能实现信息一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与理:演讲词的交际功能实现信息一公开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情”与“理”:演讲词的交际功能实现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浙江省江山中学张忠森摘要演讲词的学习,要从演讲词本身的特点出发,又要兼及教材对学习的要求。本文借助这两篇演讲稿的学习,来论述演讲词的交际功能实现的过程。主要从“情”与“理”两方面来讲,让学生从情上去分析演讲稿以情动人的因素,从理上去分析以理晓人的魅力。而在分析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本身出发,细读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关键词演讲词;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交际功能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以下简称马文)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恩文)被编入必
2、修下第五单元。“单元导语”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价值作了明确说明: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概括地说,就是“抱负与使命”,这可以称之为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革命导师、志士仁人的行为,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个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即马文、恩文、李斯谏逐客书、林觉民与妻书。这四篇文章从学习任务群上来讲,大致可归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关于这一点,“单元导语”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马文和恩文是特定
3、情境下的演讲稿,作者的演讲具有极强针对性、对象性,在演讲过程中,又作到了有理有据。但演讲,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的传感,以情动人,达到演讲者与听众的共情。鉴于此,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两篇演讲稿时,引导学生从“情”与“理”两方面着手,对这两篇演讲入进行群文阅读。一、“情”的传递,实现共情演讲稿从整体上来讲,是非常注重“理”的清晰。演讲者在传递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图过程中,就要非常重视逻辑的清晰。但是,演讲稿,还是需要“演”,演就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演讲者投入自己的情感,动情地演讲,用情来打动在场的听众,才能真正实现演讲的目的。那么,如何读出这两篇文章的情感呢?(一)依“因”析情,整体
4、感知读这两篇演讲稿,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演讲稿的演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发发表这次演讲,了解了这个“因”,才能从整体上去感知演讲稿的“情”之所在。马文的演讲背景,按照教材注释一所说:“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注释只是一种客观陈述,还是很难从中感知马克思演讲时的情感的。所以,这时,我们可以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欧洲1848年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
5、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但是当时的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革命已经走入低潮了,而且1856年离1848年也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当时组织工人运动几乎都被镇压。当时很多人对革命运动产生了质疑,对革命信心与意义产生了动摇。当时在场的听众,或者是已经参加了革命的一些仁人志士,他们现在的精神处于低谷,甚至颓败,对革命失去信心,对革命信念产生了动摇。马克思,作为革命领袖,在这种情形下演讲,目的就非常明确。依据这样的背景,学生可以很快把这这篇演讲稿的“情”,马克思带着一种激情,全身心投入演讲,对革命充满信心,在全文中,有种鼓舞与呼吁的情感。恩文是恩格斯在好友的葬
6、礼上作的一次悼念词演讲。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来讲,是悲痛的,因为马克思是他一生的挚友,也是革命战友。但恩格斯如果仅停留在悲痛上,那肯定是不够的。正常情况下,无论是谁,写悼词,都会表现出悲痛之情。但马恩的身份特殊,是革命的领袖,思想的领袖,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在恩格斯的心里,就不仅仅是悲痛,还有惋惜、尊敬和赞扬之情。比如,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是极大的惋惜。马克思一生的成就与革命贡献,表现了极大的赞扬与尊敬。对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信息。应该说,这篇悼词情感是多元的。(二)品语悟情,细处感知学习这两篇演讲稿,感悟演讲者的情感,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细处品味语言。语文学习,最核心的东
7、西还是感知语言,从语言的细处体悟作者的表达需要。先说马文。马文的演讲时间是1856年4月14日,距离1848年的革命已有8年之久,为什么马克思的演讲要从这次革命讲起?这就要引导学生从这段语言本身去理解。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从这段文字中,如何读出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是一些特殊的词语,暗含着作者的情感。在
8、很多人看来,1848年的革命的确是一件小事,因为它的失败而让人对它产生怀疑。但作者却说“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一个“但是”是作者对这次革命意义的肯定,“一片汪洋大海”用的是比喻,极大赞扬了这次革命蕴藏的力量巨大,能将现在的社会“撞得粉碎”。马克思的演讲魅力在于他的语言精到,用了一系列比喻,将革命的意义与价值讲述出来。再如第二段:但是,尽管我们生我没有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汉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作者采用类比的方式,表达对1948年革命意义的肯定。“你们可感觉得到吗?”一句问句
9、,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也在演讲中刻意地提醒了在场的听众,这是演讲的语言技巧。恩文是一篇悼词,再加了他和死者的特殊友谊,这也就决定了这篇演讲感偏重在情感的表达。首先,从演讲开头,讲述马克思逝世这个事实时,恩格斯并没有直接说“死了”“逝世”或“去世”之类的词,而是用了委婉的话进行表达。为阐述方便,先录原文如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在引导学生感受恩格斯情感时,我们会让学生着重关注这一段语言的表达。整段话都在讲马克思逝世这个事实,但作者却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加以表达,从
10、中表现出他对战友马克思逝世的复杂情感。首先是时间的点出,“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精确到“分”这个时间点呢?一者是让在场听众让世人都记住这个特殊时刻,二者也表达对马克思逝世的突然而感到悲痛。一般人的逝世,是不会精确到分钟,即便是写讣告,也多是写死于哪天,但恩格斯的演讲一开始,将马克思的逝世时间精确地表达出来,虽是客观表达,但却蕴含着深层情感。第二点,他说马克思逝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既是符合马克思身份的表达,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贡献很多,但主要是他对世人思想的引领。所以马克思逝世对世人来讲,是巨大损失,思想上少了领路人,“停止思想”
11、也是一种讳饰表达,是作者不忍说好友逝世,这也是深层悲痛的体现。第三点,“还不到两分钟”,说明马克思的死实在是太突然了,还不到两分钟,对马克思的死有种意外,难以接受的痛苦。第四点,作者情感的收回,马克思逝世已经是事实,这是不可改变的,但马克思逝世前,没有受病痛折磨,而是“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又表达内心一种欣慰。再如演讲的结尾,作者这样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文情感,我们也应让学生要特别关注结尾这句话,首先是“永垂不朽”这个成语的使用,这个成语是意义非常重的,一般的人是承受不起这个词的形容,只有伟人、领袖才能承受这样的赞誉。而恩格斯用了这个词来形容马克思的英名与事业
12、,足见他对马克思的崇敬与赞扬,也是希望在场所有人能对逝者崇敬与赞扬。其次是“将”这个副词,“将”,将要,表示的是未来要达成的事,作者此时用了这个“将”,一方面表明马克思的事业还没真正成功,还需要我们活着的人继续;另一方面,更表现出作者对马克思理想与事业怀着必胜信心,这既是在鼓舞自己,也是在鼓舞在场所有人,也是在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者。综上,演讲稿,它是一种现场交际的文章,要实现交际功能,就需要与现场听众有情感上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演讲交际的目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在现场,所以需要制造i种现场感觉,从演讲的原因入手,分析演讲对象心理,这样学习就会有-一种代入感;接着从演讲稿的语言细节入手,细细揣摩演讲者的情感,从而实现与演讲者的共鸣。经过这样的学习,也为以后学生写演讲稿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