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剖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成都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剖析(一)中药产业特征层面剖析作为医药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其提供产品的特殊性,在技术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市场、成长过程方面具有明显的自有特征:1、产业发展平稳,缺乏爆发式增长中药产业既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具有多产业广泛联系性,也不同于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快速灵活的创新路径,其产品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的特征,受外部经济影响相对其他产业较小,但其在区域经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受制于市场需求,中药产业无法像电子信息产业那样爆发式增长,因此其产业规模比较
2、有限(如图11所示)。从产业规模看,国内领先城市的中药产业占工业比重都不高,整体而言,成都中药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 2%(如图12所示)。1.40%成J北京上得武双重庆天津1.20%jXuJ+1时都北京上充武汉重庆天津000%T图22012年国内部分城市中药产业占工业比重情况尽管成都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电子信息、汽车和食品产业相比,其在工业产业体系中比重相对较低。2012年中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5%(如图13所示)。与成都的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相比,成都中药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14所示)。2001年到2
3、011年的十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达到30%,产业总量增长10倍以上;而成都中药产业本身产业体量小,产业增长又较为缓慢,产业总量已远远落后于电子信息产业。200X)2000X)0150000IOOOXX)SoOOOOOOSO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IQO0%000%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一电子信息R仙E速一中药产业增速图4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中药产业总产值比较(单位:亿元)2、产业效益稳定,盈利能力较强医药产品具有刚性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长、受经济波动影响小等特点,医药产品的回报周期也远长于其他行业。成都中药产业虽
4、然总体规模不大,但效益显著、增长稳定,以2012年成都新兴产业利税情况为例,虽然中药产业的利税总额不足电子信息产业的十分之一,但利税率却高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了18.6%(见表4),位居第一,产业盈利能力最强。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药产业利税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如图15、16所示)。表12012年成青S中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彳吃前销售利润比较产业利税(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润率(%)中药17.1992.6118.6电子信息191.651511.0612.73、研发投入高,成长周期长医药产品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监管
5、,本行业的最大特点便是研发投入十分巨大,新药筛选和临床试验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从开发到商品化完成一般在10年左右,尤其是中药成分和作用机理复杂,开发难度更大。药品从研发、审批到上市等各个环节无法跨越,成长周期漫长(如图17及表5所示)。药物发现5年图7医药产品商业化周期表21997-2011年制药巨头的研发费用公司批准新药数量(1997-2011)平均每个新药花费(亿美元)总研发费用(亿美元)(1997-2011)阿斯利康5118590葛兰素史克1082817赛诺菲879633罗氏1178858辉瑞14771082强生1559883礼来1146503雅培845360默克1642674百时美施贵宝
6、1142457诺华2140836安进9373324、产业转移不显著,倚重内生增长中药产业主要依赖科技创新资源和配套服务,受土地空间、物流条件限制较少,因此基于降低成本动机驱动的产业转移趋势并不明显,发达国家或地区凭借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主导国际分工格局,仅在原料药制造和临床试验环节有较为明显的转移趋势。与电子信息、汽车等着重依赖外生增长的产业相比,中药产业更为偏重内生增长。从我市中药产业十年发展的历程来看,同期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均依托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聚集发展,而中药产业主要通过本地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发展(见表6)。表3成都医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情况比较医药
7、企业领域发展方式成都地奥中药本地培育科伦药业化学药本地培育电子信息企业领域发展方式富士康终端制造外地引进英特尔芯片外地引进5、文化差异显著,贸易壁垒较高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小,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与贸易壁垒。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医药不能被完全的接受与信任,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医药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思维方法、诊治手段等方面均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对注重以微观思维方式分析事物的西方人来说,中药是很难理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中药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注册壁垒、认证制度壁垒、包装、标签和商标壁垒以及绿
8、色壁垒,中国的中药企业在GMP、GAP、GSP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很难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口标准。(二)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层面剖析1、国内外产业环境变化应对迟缓,政策指导性不强中药国际市场多以保健品、功能性食品、食品补充剂销售为主,面对欧盟颁布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国内中药配方颗粒审批权收紧等政策的变化,成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办法来帮助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应对。虽然去年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成功,但就如何围绕地奥的进入欧盟这件事来促进整个川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部署。国内中药审批难度也逐年加大,如图18所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
9、报告,2010年中药新药仅有12个获批生产(见表7)。很多企业都把目光转向了中药保健食品,而成都在政策引导和支持的重点依然停留在药物开发上,没有很好引导中药企业走向大健康产业发展道路,从保健、服务等方面扩展产业链条。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未将中药保健品等列入重点发展领域,对保健品、功能性食品、药妆等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表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单位:个)年份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品2009年17572382010年10312122011年1032125图8国家新药审批流程2、川药文化品牌打造不力,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川产道地药材久负盛名,过去更有“无川不成药”之说。
10、但面对丰富的药材资源,川药的开发却严重滞后,川药品牌比川药材的知名度相差甚远。中药行业特征决定了品牌和文化在市场销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成都目前几乎还没有老字号的药企,更没有成系列的川药品牌,很多基于川产道地药材生产的知名品种是外地生产的。例如以川贝母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单个产品年销售就近20亿元,生产厂商却是香港京都念慈蕾总厂有限公司。成都作为川药最重要的生产企业聚集地,在如何长期持续打造川药品牌,将深厚川药材资源优势转变为川药品牌优势,没有进行顶层设计和持续扶持,这比起昆明对云南白药品牌的打造,北京对同仁堂,广州对南药的打造,成都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市场对川药的认同度(
11、见表8、表9)。表5国内中药老字号品牌排名品牌企业排名品牌企业1白塔寺药店北京金象复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白塔寺药店22片仔度漳州片仔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同仁堂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3灵源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3乐仁堂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仁堂制药厂24回春福州回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4天津宏仁堂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25福胶山东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有限公司5天津同仁堂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6宏济堂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贲任公司6广誉远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7马应龙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世一堂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28九芝堂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8群力上海群力草药店29王老吉广州王
12、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9蔡同德堂上海蔡同德堂药号30冯了性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10白敬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31敬修堂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1存仁堂镇江存仁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32潘高寿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2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3广州星群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胡庆余堂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34果芝林广州市药材公司14方回春堂杭州方回春堂国药馆有限公司35沙要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15民生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36玉林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6张同泰杭州华东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37德仁堂四川德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17朱养心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
13、38福林堂昆明福林堂药业有限公司18震元堂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39老拨云堂昆明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19老香山浙江温州医药商业集团老香山连锁有限公司40腾药云南省腾冲制药厂20寿春堂安徽寿春堂大药房有限公司41佛慈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1余良卿安徽安科余良卿药业有限公司一一表6中国十大中药品牌排名品牌生产企业1同仁堂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贲任公司2云南白药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东阿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4九芝堂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5敬修堂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雷允上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7沈阳红药沈阳红药制药有限公司8马应龙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天一堂浙江天一堂药业有
14、限公司10广誉远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3、政策持续性较差,过于追求短期效益成都中药产业规划频繁,从2002年到2012年,先后出台了成都中医药发展规划,成都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每次规划和文件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这严重不符合中药产业发展规律。广东自2006年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3就一直未变,按照既定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实施,促进了广东中药近几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此外,成都未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对中药产业政策进行行政专项管理,对中药产业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考察,以及对中医药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研究。中药产业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过程,短期效益不明显,长期效益显著。而政府往往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