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由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逐步朝着国家财政担保义务教育的目标迈进”的思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开始在教育经费中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制度,同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财政资源有针对性地向薄弱地区倾斜。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机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原则。根据义务教育
2、法规定,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应当保障国家义务教育经费的总量不下降,地方应当保障境内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2 .单位缴费原则。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在经费用途上的比例是按照4:6的比例分摊,其中地方财政的投入主要来自于中小学学杂费的征收。按照征收标准,学杂费按年级每人每年征收不超过每人民币20元,征收标准由县以上地方政府自行制定。3 .薄弱环节资金支持原则。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将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地方各部门和学校时,应当结合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财力状况和教育事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向群众中学、农村学校、民族地区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倾斜。三、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
3、和存在问题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表明,其对于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中,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1 .资金分配不均。在资金分配上,中央财政支出相对较少,地方财政则承担了义务教育的主体投入。在地方财政的支出中,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有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变革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情况并不理想,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此外,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金分摊比例较大,地方政府流失教育资源的现象也比较普遍。3 .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足,学校的
4、师资力量、设备设施以及学校管理水平等都要好于农村地区。这也导致了城乡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四、进一步改进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进行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向薄弱地区倾斜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在经费分配上,更需要实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上。2 .增加投入。中央政府应当逐步加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总量不下降,投入的经费要有针对性地向群众中学、农村学校、民族地区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倾斜。3加强教育管理。政府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并加强学校管理的监管。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外,增加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城乡间的教育资源要加强整合和协同,使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吸引高水平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地区,提高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总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资金分配机制,在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