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7.14.1故都的秋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
2、感之音。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重点难点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习过程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
3、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评价】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二、人物颂歌至诚赤子那达夫您深沉,孤寂,坚韧!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您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禹群索居带来的寂寞。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漂泊的您的心中,总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再次饱尝故都的秋,您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站在故都的
4、土地上,您感到全身充满了力量,您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故都给了您勇往直前的勇气。看到破壁腰中的朵朵牵牛花,开得那么深沉、淡泊,您知道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了整个民族的方向,您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国家。作为一位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您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咋天的不堪回首。在您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爱国忧民之心;在您远离家乡的兴苦生活之下,隐藏着生活情感的压抑,这是您遁逃现实带来的深重压力,蛰居在诗歌和死亡的帐下。然而,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最终您的生命如一朵奇葩绽放,为了这片您爱得深沉的土地,您的爱永远激荡在国人心中。您,就是至诚
5、赤子郁达夫!三、背景链接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四、文化常识创地社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出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
6、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一、认读字音1)单音字潭植寺(ZhS)(3)房墩呵(5)细顿砌(7)嘶叫(ST)(9)草韵)(11馋废(IUD(13)詈如(Pi)(15)普。山(016)(二)多音字,细藜者(Shu)数,期目(ShU).数见不鲜(ShUO)、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理论及
7、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基础梳理(2)一卷(ChUan)(4)驷鸽(XeIn)(6灌意识(qihn)(8)平仄(Ze)(10)瞰横(睢nn)(12浦索(Xiao)(14)甘四桥(nin)(16)隼鱼(W)来袄(jia)(2)夹,来缝(jia).来肢窝(ga)二、辨识字形JU(喇)叭点ZhU1(缀)咳SoU(嗽)chub(辍)学(chuan(椽)子落rui(蕊)a,均、击斤IyUan(掾)吏wxn(心)dio(凋)谢Jtf(啼)唱(5)1diao(雕)刻Idi(谛)听三、积累词语1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2 .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
8、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3 .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四、辨析词义1.十足实足课本原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叁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巧辨巧析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工2.萧索西萧条课本原句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巧辨巧析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自主探究一、整体把
9、握1 .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明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2 .行文图解_厂(1)春恋故都之秋一瓜遇1(2)江南的秋天-二、自主探究1 .“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2 .作者
10、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的什么特点?给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答:明确(1)草木狗得慢,空气来得泄,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2)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3)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衬托考点解读1含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2 .分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
11、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3 .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解题指津解答相关题目时,应先根据具体文本确定主要描写事
12、物及次要事物,以此来判定是否运用了衬托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来判断衬托的种类及具体运用,最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衬托的作用,即判断种类分析目的明确作用。4 .第三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争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篮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袤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5 .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
13、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答:(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答:(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答:(1)明确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14、;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明确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3)明确这几句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明作者对“有味”“更像样”的北国秋雨由衷的喜爱之情。6 .作者对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答:明确有三个原因:这是由
15、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想追求“清”“静”的生活,内心又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二7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答:明确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柚象的“味二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婚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