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新型城镇化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城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同城、扩容、提质和小城镇提档升级,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镇化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如期的工作目标。推进与城区同城化发展。坚持规划同构
2、、城乡同融、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建、生态同治、文旅同线、服务同享,加强与城区一体规划,持续推动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积极融入城区产业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主城城区功能外溢,着力打造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建成与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山水人文城市,率先实现与城区同城化发展。着力提升制造业平台的产业培育能力。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主要包括共享型的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场所及设备、标准厂房、接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终端设备、配置高效率的设备运维软件系统等;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瞄准产业平台主导产业所需共性技术,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健全开放式的技术研发转化空间
3、及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配备专业通用仪器设备,健全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完善产品创制试制设施和模拟应用场景,打造服务于科研成果熟化、工程化、工艺化的有效载体等;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设施,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产品质量测试和性能评定等设备,引入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机构共建质量认证服务平台等。培育打造服务业类产业平台。完善商圈、市场群及物流园区等商贸物流格局,着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商业文化广场、特色餐饮及文化休闲街区、打造消费聚集区、夜间消费区和人气消费场景。培育打造商务,加快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及研发设计等。升级发展专业市场群及物流
4、园区,建设规模适用的公共仓储集散回收设施,配备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引运输车和库存管理系统,完善电子商务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便于线上线下推介展示交易的直播或体验等公用空间。积极打造农业类产业平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等完善公共性技术研发设施及平台建设,支持现代生产、育种大棚、物联网、智能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支持建设小型冷储设施、农产品初加工场地及田间运输场地,积极解决园区和基地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以及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支持创业就业园区、创客等准公益性平台建设,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农业园区,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特
5、色高效农业基地、田园综合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质量。加强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整合人社、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深入开展订单培训、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I、创业培训,依托镇街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对进厂入社农民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护理、育婴师、烹调师及其他特色工种等技能培训,扩大新市民职业资格培训受益面,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支持辖区大学及职业院校建设惠及面广、适用性强的培训基地,提升培训设施设备水平,开设实用技术专业,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I,鼓励与企业及各类园区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训,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I。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对
6、有创业就业培训意愿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按照规定落实困难家庭或零就业家庭培训补贴。对有创业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到2023年底,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参保、就医结算、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性住房等制度,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充分保证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不断提高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未落户常住人
7、口随所在单位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并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对灵活就业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允许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扩大常住人口子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原则上按居住地所在学区就地解决子女小学初中入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制度,实施住房保障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把握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按照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和有机更新,全面建设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山水人文
8、城市,着力打造半小时同城化通勤圈、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区。优先发展以铁路、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际大运量客运,争取开行公交化列车,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完善客货运枢纽、场站和集疏运系统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筵衔接。推动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有序扩大学位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小学初中高中公办学校配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集聚具备国内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健康建设,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水平,着力打造和集聚三级医院,加强与国内优质三甲医
9、院和医学院校合作办医,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打造区域性医疗。加快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服务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养老机构。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扩充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发展婴幼儿综合性托育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积极利用电力大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科学分析人口集聚趋势,推动公共设施精准投放。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汇集多种供给端资源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平台,改造和提升大众化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完善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
10、细化、品质化发展。支持电商企业建立社区服务平台,发展一店多能、网订店取(送)模式,实现购物、缴费、家政等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加快老城区有机更新,坚持功能疏解与功能提升有机结合,着力拓展公共生态休闲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推进老旧城区、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棚户区、老旧厂区、老旧建筑消防设施、老旧电梯、老城区停车场等改造建设,加强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街区。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推动未来社区理念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社区中全面推广,加快打造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
11、,强化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构建美丽山水城市形态,全面提升绿色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市。坚持融山、融水、融绿,保护好山脊线、水际线、城市轮廓线和视觉通廊,构建山、水、绿生态网络系统,提升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等美丽山水城市形态。提升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打造多彩森林观光休闲带,打造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城市观光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强城周生态屏障建设和打造生态田园,展现生态园林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综合公园、主题公园、专业公园和景观长廊、生态绿道、街头绿地建设,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0%o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才杂卖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推进污染物
12、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化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和提升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建成区全覆盖。加快卫生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建造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深入推进绿色出行,持续提升车辆清洁能源化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构建满足数字转型
13、、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数字。完善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力,推进各行业基础信息库整合;完善重点行业应用智慧体系,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产业园区、智慧公园、智慧景区等建设,推进交通、城管、教育、卫生健康、文旅等数字社会各领域场景应用建设,创新一批符合当地百姓需求的特色场景。着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助力城市智慧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安全治理等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实现100%社区接入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推广未来社区服务模式,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数字化
14、,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第四节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加快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关注一老一少等特殊群体状况,大力塑造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城市精神文化,营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与归属感的城市生活氛围。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公平均等公共服务、可承担的多层次住房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功能集成的社区养老服务,实施适老化示范房建设改造工程。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改造提升,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塑造独特的人文风貌。强化文化保护,推动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
15、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推动城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景观,把地域特色文化提炼为城市文化符号及形象标识,以城市雕塑、城市小品、文化墙等方式融入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街区、街头绿地、慢行空间等城市开敞空间,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大中型公园和城市广场植入参与性、体验性的演艺文化、广场文化、文化制作与展示、特色文创等文化业态,形成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的城市气质;统一规划和建设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完善文博馆舍规划建设,形成环境性展示、保护性展示、利用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等不同文化展示方式,强化城市文化记忆,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文化名城文化魅力,展现四面山水、人
16、文特色文化风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区级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项目建设,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推进社区文化体育场馆及设施提标达标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动小城镇补短板、强弱项、锻长项,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全面提升小城镇承载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有序推进小城镇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强综合环境净化、洁化、绿化、美化,全面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加快城镇自来水厂扩容升级,推进水质达标标准水厂(站)向一般建制镇特别是撤乡并镇后的乡场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