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梧州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17年4月目录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二五”以来的主要成就二、存在的问题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第三章主要任务一、提升三大能力(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二)提升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二、推进三大建设(一)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二)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推进防震减灾科技人才与信息化建设9第四章重点项目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二、城市震害防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11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12四、社会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提升工程14第五章实施保障一、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二、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16三
2、、强化规划实施评估跟踪梧州市防震减灾“十三五哪划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3年)、广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自治区和梧州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阐明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安排重点项目和财政支出预算,进一步引导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3年。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二五”以来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市初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取得
3、重要进展,为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监测预报工作进展明显。创新开展粤桂防震减灾次区域合作,与我市交界及邻近的10市地震局(地震台)签订地震数据共享协议;建成可调取周边8个地震台站数据的市属虚拟地震监测台网;全市防震减灾三网两员覆盖100%乡镇、村(社区)。震害防御基础得到夯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入基建程序,依法抗震设防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农村危改、棚户区改造和校安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得到落实;建成1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5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个县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有力推进,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水平
4、不断提升;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加入桂北五市地震应急联动协作区,与肇庆市首次举办跨区域地震应急综合演练;设置一批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并组织开展相关演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得到升级强化。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未赶上自治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公共安全的现实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防震减灾工作获得支持总体不足,经费投入与现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县(市、区)地震机构级别、人员编制及专业素质、装备配备等方面制约事业发展;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观测台网密度仍然较
5、低,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能满足需求;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不足,城乡建筑抗震设防能力有待提升,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地震风险评估有待加强,服务产品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和政府的需求,防震减灾宣教影响力有待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所不足,各级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联动、多部门协同机制需进一步磨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震应急演练仍需加强。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的新要求,明确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新任务。731苍梧5.4级地震充分表明我市具备5级左右地震活动背景,也打破了我市及邻近地区地震应力平衡,使我市未来地震
6、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未来五年是我市奋力实现三个实现宏伟目标的攻坚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施,我市部分重点区域以及一些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城乡老旧建筑、人员密集的场所面临地震灾害风险,同时社会组织和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防震减灾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构建依法治理体系。面对公共安全的新要求、经济发展的新挑战、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坚持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事业发展和工作全局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关键问题,建立主题明确、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加强我市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和
7、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政府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为我市梧州市实现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和安全大局,紧紧围绕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紧紧围绕梧州市的震情和灾情特点,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防震减灾道路,全力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全力保障社会及群众的地震安全。二、发展目标到2023年,全市地震
8、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效能显著,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基本适应我市公共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广西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具体目标:一有效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建成覆盖我市辖区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发布机制和专业服务平台,显著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市辖区内台网建设和管理,优化台站布局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运行维护保障能力。全力夯实地震灾害防御基础。继续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机制,广泛应用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总体提升全市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已进入基建程序
9、的城乡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广泛服务城乡规划与工程建设,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强化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城市地震风险评估工程,建立地震灾害风险等级标准与评估体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提高地震前沿科技应用能力。提高地震前沿科技应用能力,提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科技含量;实施人才培养与推进计划,显著提高地震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梧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实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优质高效
10、。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社会多元责任主体主动、规范、有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建成效能显著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政府和社会防震减灾需求。专栏1、“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指标令共建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发布机制和专业服务平台,提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地震预警服务。今破坏性地震后3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结果,4-8小时内提供极重灾区初步范围和人员搜救重点区域。提高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增强中、短、临地震预测效能。今广泛应用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升全市抗震设防水平。今开展城市规划区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推进两区一城
11、等重点区域地震小区划。今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和3个以上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个以上自治区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所以上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令完善我市综合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以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依据,构建粤桂交界及邻近地区防震减灾交流合作机制。第三章主要任务紧紧围绕规划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两坚持、三转变、一提升的工作要求,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地震监测预警、城乡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能力,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信息化三大体系建设。一、提升三大能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
12、警能力建设,优化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发布机制,配合自治区建立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我市特定行业和特殊企业优先提供服务;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立全面覆盖我市的地震监测网络,增强我市震情跟踪服务水平,提高震后趋势判定和短临预测能力。(二)提升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广泛应用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完成梧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地震安全服务;重点开展城市规划区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立梧州市防震减灾信息化支撑平台,提升震害防御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两区一城等重点区域地震小区划工作,提供目标地区地震风险信息服务;开展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
13、,提出未达标构筑物抗震对策意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合力推进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工程。(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制度,强化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深化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效率;开展地震应急风险评估,完善地震应急风险基础数据库;配合自治区建设“自治区一市一县一乡镇一现场五级联动的灾情速报平台,完善地震灾情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立地震灾情快速获取技术系统,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升地震现场指挥调度、灾情快速评估能力;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宣传与
14、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全社会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完善我市地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及组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提高地震紧急救援能力。二、强化三大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防震减灾配套政策体系,不断规范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相关的行为;加强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建设,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指导县(市、区)依据权责清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地震行政行为的指导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要情况主动发布制度,有效应对和引导防震减灾舆情社情;继续推动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各级干部培训、中小学教育和城
15、乡居民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发挥网络、短信、微博、微信、APP等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拓展信息服务的渠道和覆盖范围,提供地震安全咨询与技术服务,提升网络宣传能力,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建立市级紧急信息服务平台,力争为全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信息服务。()推进防震减灾科技人才与信息化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注重防震减灾领域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育人用人管人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基层、突出实践,着力在重大任务和基层一线锤炼干部,加大对县(市、区)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防震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配合自治区升级优化地震行业通信设施建设,满足我市地震监测和应急救援的需求;争取建设我市防震减灾数据备灾中心,实现通信系统、业务数据快速备份和恢复;推进我市地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建立地震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第四章重点项目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针对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的状况,配合自治区地震局在我市辖区内建成地震预警台网,初步形成破坏性地震预警能力,建立覆盖县级行政区划的专用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形成面点结合的自治区、市县的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