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实验的课堂创新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的制取实验的课堂创新及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氧气的制取?实验的课堂创新及分析刚开学不久的某一天,我在化学实验室讲授?制取氧气?一课,演示?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25。(由于这是一个课本演示实验,按照惯例,书本实验一般都能成功。所以我也没多在意,也没有多加思考就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附:实验25内容:I、在试管中参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II、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III、在另一支试管中参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参加少许二氧化镒,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当做到【实验H】1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
2、,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时,却始终检验不出氧气。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弄得我也很为难。我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难道书上的实验有问题吗?此时我陷入了窘境,怎么办?难道我直接把实验本质告诉学生吗,可是我又有点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同时学生们又会怎样想呢?会说老师在编实验结论?在我患得患失的思想斗争下,我决定与学生一起来寻找原因,碰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新教材理念就是要表达学生的探究精神。师:“同学们,老师的这个演示实验失败了,无法将这个实验的真实现象展现给大家,请大家想想方法帮帮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生:“老师,你
3、有没有拿错药品。师:拿起那瓶过氧化氢溶液,看了看标签说:“没错。生:“是不是加热不充分,过氧化氢没有发生反响,根本就没有气体产生。这时我大感快乐,因为我感觉学生已进入到探究的气氛中,真正融化进来了。)师:“既然你们提出了这个猜测,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师:取出了一支试管,向其中参加了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原有的根底上延长了加热时间。生:“看,有气泡产生!(刚刚的学生提出的猜测不攻而破。)师:“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学生们来劲了,自觉的把头聚到一起,讨论开了,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生:“可能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生:“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够,产生氧气的量缺乏。(这时,我及时肯定了大
4、家猜测,表扬了大家这种积极动脑、参与探究的热情。)师:“这样吧,大家也不要争了,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师:取出了一支试管,向当中参加了比刚刚更浓的5m1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这时大量的气泡冒出,于是我慢慢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了试管中。(本来我以为会成功的,可是带火星的木条像是在跟我作对似的,一点反响都没有。)生:“哎!实验又失败了。师长叹了一声:“在加热时,确实有气体产生,却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使提高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产生的气体也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难道刚刚真的不是氧气吗。生:“是氧气,只是可能产生的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听到这个猜测我差点跳起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对啊
5、,我怎么没想到呢!)师:“好,你的想法非常好,那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气体是不是氧气呢?学生陷入了沉思生:“可以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再检验。生:“收集起来检验不是跟刚刚检验一样吗?生:“将产生的气体枯燥后再检验。(我惊奇于学生思维的活泼性和勇气的可嘉性,我不知不觉地参加了他们讨论的行列。)师:“怎么来枯燥气体呢?可能大家以前没有接触过枯燥气体的方法,下面我就介绍一种枯燥装置。师:取出球形枯燥管,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师:“怎么把这个装置安放到我们刚刚制气体的装置中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根据大家的建议,在大试管上加上了一个球形枯燥管)师:鼓励大家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画出装置图。学生通过合作
6、,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师:“刚刚有同学提出收集气体的想法很好,那我来展示一种收集气体的方法。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图。图2图1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刚刚大家的猜测吧。师:【演示实验】按图1所示装置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同样也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哗,这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片掌声,学生们都手舞足蹈了。我知道实验成功了。此时,那种自豪感在学生的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全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加热5%的过氧化氢溶液确实有氧气放出,由于同时会产生水蒸气,所以实验现象不明显。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通过质疑、猜测、设计实验验证了书本上不完美的地
7、方,所以我们以后不要完全迷信现有知识,要学会大胆质疑,开拓创新,要勇于挑战,正确的面对挑战!注:经研究发现,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65。C时就有氧气产生,加热到80。C时就有较多的氧气产生,由于产生氧气的同时会有水蒸气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不明显。)二、案例反思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老师就害怕实验失败,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科学的态度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