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解说词-9苍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解说词-9苍生.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9.苍生河西走廊之九苍生公元1605年10月26日。一支商队迎着刺眼的午后阳光行进在河西走廊上。这已经是明王朝统治中国的第238年了。在这个商队中,有一个亚美尼亚打扮的商人。汗水从他的假胡须下面不断渗出,而藏在怀里的圣经硬硬地珞着他的胸口。商队的同伴们对这位沉默寡言,自称叫阿卜杜拉伊赛的亚美尼亚商人并不是很了解。从印度出发,他们在这条因丝绸而闻名的古老商路上已经走了整整3年。尽管10月底的河西走廊已经泛起阵阵寒意,但此时此刻,所有人都感到十分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可以望见远处祁连山下的那座宏伟关城To同时,他们也感到一丝忧虑,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通行便利,这座关城就是他们进入中原内地最
2、难逾越的关口一一嘉峪关。早在阿卜杜拉伊赛所在商队抵达嘉峪关的9年前。公元1596年10月,耶稣会罗马总会会长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写信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信中写道:根据我的观察和推测,中国很可能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神秘美丽的王国“契丹”。马可波罗,有可能是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的欧洲人。由他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曾经提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名叫“契丹”的王国。长期以来,大多数欧洲人认为,“中国”和“契丹”是两个不同的东方国家。利玛窦从中国首都发回的信函激起了罗马教廷和葡萄牙国王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决定派出一个可靠的人前往东方探明真相。于是,精明干练的鄂本笃被教廷选中去完成这次不平凡的远行。鄂
3、本笃,葡萄牙人,耶稣会修士。年轻时,在印度当过水兵。他天资聪慧,精通印度语、波斯语,熟悉中亚的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为了保密,鄂本笃乔装成亚美尼亚商人,化名阿卜杜拉伊赛。除了要去论证“契丹”与“中国”是否是同一个国家之外,鄂本笃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探寻一条由陆路前往中国传教的便捷通道。13世纪初叶,蒙古人的三次西征曾经一度打开并扩大了中国和欧洲交往的陆上交通。但明王朝建立后,出于对蒙元残余势力的顾忌,逐渐在中国的西北方向进行收缩,严密布防。与此同时,由于中亚地区的众多国家各自为政,战乱频频,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又阻隔了欧洲到亚洲的通路,西方世界向东方国度的探索几乎中断。渐渐地,一个海洋
4、的世纪正在来临。15世纪初,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令人瞩目。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打开了欧洲通往醯洋的海路,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使海路逐渐成为彼此交往的主要通道。传奇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就是通过海路到达中国的。而鄂本笃肩负的使命,则是重新探索一条从陆路前往中国的道路。公元1602年10月,鄂本笃由印度出发,加入商队,踏上了寻访神秘国度的旅程。他所在的商队共有500人。大多数仆人因为畏惧前途险恶离他而去,只有一名叫做依撒克的亚美尼亚仆人始终跟随着他。这个商队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一路东行。途中,他们遇到过艰险的道路,恶劣的气候,以及肆虐的盗匪,鄂本笃好几次死里逃
5、生,终于进入了河西走廊。鄂本笃险象环生的陆上之行,留给我们的正是当时陆上丝路状况的生动写照。商人们想要穿越丝路进行贸易活动,异常的艰难,甚至可能搭上性命。公元1604年11月,离开印度两年后,鄂本笃到达了塔里木盆地内一个叫察理斯城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些穆斯林商人。商人们告诉鄂本笃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曾经到达过所谓“契丹”的首都,而那里正是中国明王朝的都城一一北京。鄂本笃兴奋异常,这些穆斯林商人的经历,令他首次得知,中国也许真的就是他要寻找的“契丹”。商人们还说,在他们落脚的地方,还住着一些耶稣会的神父,其中有一位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利玛窦。得悉耶稣会同事的行踪,这让鄂本笃十分惊喜。他决定加
6、快行程。公元1605年3月,鄂本笃再次上路。在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无数已成废墟的古代城堡之后,鄂本笃终于到达了那座早就听说的雄关脚下。四百年后的今天,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出现了一座以嘉峪关命名并兴建的城市。古老的嘉峪关城楼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城市的西南方向。主体城楼耸立中央,瓮城、罗城、戍楼、敌楼和其他附属建筑设计精妙,错落有致,在祁连山脉与开阔的戈壁滩烘托下,摄人心魄。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永乐年间,明帝国迁都北京,整个北方边疆始终面临巨大的边防压力。而此时的西域境内,同样是蒙古部落林立。早在朱元璋时期。大将军冯胜在征战河西的过程中就已意识到,在河西
7、走廊西端建一座大型防御城堡十分必要。几经选址,地点确定在了历史上汉帝国最早设置玉门关的地方一一石关峡。在奏请朝廷批准后,这座大型军事要塞在1372年的春天正式动工。据说,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严格认真的筛选和制作。在夯筑墙身时,还要在黄土中掺人棉麻和灰浆等混拌,以增强黏结强度。所以,尽管嘉峪关是夯土城台,却能承受砖砌城楼的沉重压力,历经数百年而不变形。1539年,经过了168年的时间,嘉峪关城及其两翼长城和沿线的烽燧墩堡全部修建完成。它南起祁连山支脉的文殊山,北衔黑山峭壁,中间连结着嘉峪关,形成了一道15公里的明墙暗壁。这道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日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北明王朝后期,中国
8、西北一线的军事策略是:以边墙连缀起九边的城堡、墩台、隘口,用这种立体连绵的紧密防守来限制蒙古人的南下.这,就是起伏绵延了6000公里的人类建筑奇迹一一明长城。自中国最东端的山海关,到河西走廊最西端,明长城最终在嘉峪关画上了句号。亳无疑问,这座宏大复杂、一丝不苟的军事堡垒,成为中原王朝强烈收缩内敛的象征。这是一幅曾经收藏在明王朝宫廷的地图一一丝绸之路大地图。丝绸之路大地图这幅地图的绘制完成于嘉峪关逐渐修筑落成的时期,上面写有211个明代地名。地图描绘了从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到天方也就是今天沙特阿拉伯麦加的路线,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中世纪的世界地图二在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
9、到嘉峪关的城楼建筑,它己经是明王朝最西端的一个关隘。这幅地图全面反映了明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状况。虽然当时明王朝在中国西北己经处于收缩防守的态势,但明王朝对西方世界的向往与认知依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了防御外患,明政府在嘉峪关外先后建立了7个卫所,它们共同构成明土朝四部边陲最重要的一个军事防卫管理体系。这7个卫所护卫着从嘉峪关到哈密卫的1500余里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从哈密卫到嘉峪关一线,是来自中亚与西域贡使前往中国唯一的法定路线,嘉峪关是他们进入中原内地的唯一关口。鄂本笃一行,从哈密卫到达嘉峪关,他们要在嘉峪关接受甘肃镇守臣的审验后才能合法地进入中原地区。仰望着巍峨高耸的嘉峪关城楼和绵延不绝
10、的长城,鄂本笃被这人工建筑的雄奇壮美深深震撼。同时,他也察觉到,这个国家对于外来的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在等待了25天以后,鄂本笃经过嘉峪关镇守官员的详细盘查,终于通过关卡。进人嘉峪关后,鄂本笃只用了一天时间到达肃州卫,也就是今天的酒泉。在肃州,鄂本笃听人谈起北京和其他听说过的地名,他终于确切地知道了,自此一直向东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明王朝。鄂本笃历经3年的艰辛旅程.终于证明了利玛窦的推测,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教廷,告诉所有的西方人一一“契丹”就是中国。然而,鄂本笃很快就发现,自己现在哪儿也去不了一一他被困在了河西走廊。当时,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必须派遣使者带上“贡物”,进入明朝进行“朝贡
11、”,明朝政府以“赏赐”方法收购贡品,这是与明朝进行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于是,鄂本笃必须争得寥寥无几的“使者”名额,才有可能前往北京。己经克服千难万阻走到了这一步,却受限于这样严苛的“朝贡制度”,鄂本笃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愤懑。他在日记中写道:“按照中国和西域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72名商人进人中国。商人为谋求这些使团中的一个位子而展开激烈竞争,并且向有权处理此事的商队队长赠送厚礼。”尽管在明王朝管辖的河西走廊上,贸易活动依然繁荣,但是,鄂本笃的亲身经历验证了:此时.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们早己失去了丝路贸易鼎盛时期的通行便利。事实上,在明王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定下了对外政
12、策的两大方向: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这种做法强化了中央权力,将外交与贸易合一,在朝廷垄断贸易的同时达到对海外国家的笼络。朱元璋的继任者延续了他的理念,在开放与控制中寻找着王朝政治与经济的平衡。但鄂本笃进入中国的时候,己是这个帝国运行的后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已经无法适应世界贸易环境,而朝廷并没有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对民间贸易依然态度消极。持续两百年的朝贡制度透露出陈腐僵硬的气息,看似依旧繁荣的河西走廊无法挽救丝绸之路的沉寂。而就在不久的将来,被世人称为“白银帝国”的明朝即将失控,一步步在经济崩溃带来的种种灾难中走向灭亡。当鄂本笃在酒泉进退两难时,他想到了远在明王朝首都的教会同仁。听说利玛窦在那里
13、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认识不少高层的官员,也许他可以帮助自己前往北京。鄂本笃立即给利玛窦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脱离困境。在等待回音的过程中,鄂本笃观察着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用日记记下了珍贵的材料。“肃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汉人居住,回教徒称之为契丹人;另一部分为回教徒所居住,他们来中国经商,在此成家立业,中国政府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也大都不再返回西域J鄂本笃热切盼望着利玛窦的回信。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个信使不幸在路上迷失了方向。一年后,渐渐绝望的鄂本笃鼓起勇气再次写了一封信,托付给一个准备进京的商人。公元1606年11月中旬,这封信终于送到了身在北京的利玛窦手中。北京
14、的传教士们欣喜万分,他们立即派修士钟鸣礼去接鄂本笃前往北京。公元1607年3月,钟鸣礼到达肃州,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心痛不己。此时,鄂本笃已经入选成为去北京的“使臣”,但他却为此花光了所有钱财,还患上了重病。当病榻上的鄂本笃收到利玛窦写给他的信时,他双泪长流,不能自己。就在钟鸣礼到达之后11天,鄂本笃去世了。河西走廊上的肃州,成为了鄂本笃付出全部努力,可以到达的最后地点。在肃州城外,今天的嘉峪关市,钟鸣礼埋葬了这个孤独的探险家。根据鄂本笃残留的日记和仆人的口述,利玛窦整理写成鄂本笃访契丹记三章,收入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成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鄂本笃是元朝之后有记载的第一个由陆路到达中国的欧
15、洲人。他以他的冒险旅程完全证实了欧洲要寻找的契丹就是中国,并见证了17世纪初的陆上丝绸之路依然存在。但是,鄂本笃的离世也宣告了西方世界对于陆上丝绸之路探索的终结。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政策在有意无意间令丝绸之路越来越走向凋敝.鄂本笃最终未能完成的旅行,成为穿越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史徐徐落幕的标志。他走过的地方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有欧洲人经过。对于鄂本笃来说,去往嘉峪关的路途虽然遥远艰辛,却始终伴随着梦想与期待。而对于西出嘉峪关的中原人来说,路途大多充满了落寞与寂寥。两百年后,公元1842年的9月。一位被流放的清帝国高官辗转颠簸来到嘉峪关。这个人就是曾以钦差大臣身份被派往广东销毁鸦片、最终却
16、成为战争失利替罪羊的林则徐。鸦片战争前的清帝国,延续了明朝封闭国门的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出洋、居留外国,还严格限制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在帝国的西部,则是越来越严格的管控与收束。河西走廊上没有了来往的商旅,仿佛一条失去了血液的动脉,迎来了历史上最黯淡的岁月。只有前朝留下的防御建筑,才能依稀让人想起过去金戈铁马的岁月,以及无数英雄征战西北的往事。林则徐经过嘉峪关要塞时,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林则徐,尽管被迫出关流放,却没有一时一刻把江山社稷置于身后。在被流放的漫长旅途中,林则徐了解到,沙俄的势力,己经渗入到中亚腹地,下一个要入侵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中国的西北地区。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在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愈发显得重要,而此时此刻的形势也更加的危急。尽管林则徐希望自己能亲自重整西北防卫事务,抵御外敌的入侵,但只可惜年逾花甲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五年的流放生涯结束后,林则徐再次回到清帝国权力中心。公元1850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