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颤抖病的原因及预防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颤抖病的原因及预防技术.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河蟹颤抖病的原因及预防技术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颤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鲤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颤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亚急性型,引发成批死亡,死亡率可达100%;在秋冬低温季节,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蟹种可以正常越
2、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开始陆续死亡。发病原因除与蟹种带病这一内在囚素有关以外,与养蟹塘口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种在有丰富优质水草的的环境下养殖不发病,反之则病害严重,甚至绝收。缺乏优质水草、底质不良是颤抖病暴发的主要外部因素。预防颤抖病应从清除病源,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着手,主要措施有: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15Okg和IOkg。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23个月,以求消灭病原。2、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
3、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3、保护、种植水草: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象养鱼那样捞草喂蟹。4、移植螺狮: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觅食中等规格的活螺狮。目前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放养最好在其繁殖前(清明前)一次投足,亩放500600kg,并适当投喂麦款等饲料,促使其正常生长和繁殖,在养殖中后期要经常检查螺狮存量,发现
4、不足要及时补充,保持蟹池的螺狮存量不低于每亩IOOkgo5、加强饲养管理:需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6、实施综合养殖:颤抖病发病严重的塘口以及由精养鱼池改为养蟹的塘口,在水草资源未丰富充足前不宜进行河蟹精养,这类塘口可以在做好清淤、消毒、种草等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河蟹、青虾混养。亩放蟹种150只左右,青虾苗15万尾,把提高成活率,养大蟹作为主攻方向,力争亩产成蟹1015kg,青虾2025kg。这种半精养的综合养殖方式可以促进蟹池生态条件的改善,具有小、病害少、效益稳定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