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山路道路建设项目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尾山路道路建设项目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5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燕尾山路道路建设项目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概况本次设计的燕尾山路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宽度:K0+000-K0+745.787段为29米,K0+745.787-K1+433.289段为31.5米,K1+433.28-K3+743.533段为26米,总长度为3743.533米,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2、设计范围和内容本次设计范围为燕尾山路所涉及范围,设计内容主要为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信号灯,其中与本项目相交的道路(规划道路)未计入本项目工程量中。3、设计依据及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3)城
2、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6)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7)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2014);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手册2009年11月,第1版;1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1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2)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
3、009):13)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14)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15)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16)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22-2009);17)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18)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U)19)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6)20)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21)民用建筑电设计规范(GB51348-2019)22)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1423)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
4、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T-201424)道路交通信号机安装规范GAT489-201625)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201626)总队关于规范调整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版面信息的通知(重庆市交巡警总队-2016)27)关于在全市现有斑马线上施画“我文明靠右行”文明交通提示语的通知(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公安局20230901)28)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4、交通需求预测4.1、 预测思路及方法本次交通预测分析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进行,即在现状交通分析和未来路网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交通生成(发生、吸引)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道路周
5、边近远期规划用地情况及功能交通预测I优化I近远期项目交通城预测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交通预测分析技术路线图4.2、 预测特征年的确定本道路为城市次干路。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次干路拟按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15年进行道路交通量预测。故预计基年为2023年,燕尾山路特征年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4.3、 片区用地性质分析根据重庆市都市区李家沱组团V标准分区(部分)、W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研究区域片区规划用地分布如下图所示由上图可知,项目片区规划用地大部分为教育用地及居住用地。4.4、 交通量预测4.5、 4.1交通生成预测出行产生,即发生交通量和吸引交
6、通量确定,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第一阶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配预测。本项目位于巴南片区,该区域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开发,因此无法对现状交通进行调查,交通预测分析也无法采用通过现状标定模型再推算到规划期的方法进行。故本次交通预测分析采用通过规划指标进行交通生成、分布预测,预测中选用本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用地性质、人口数量等指标,建立交通产生及交通吸引模型,并结合巴南片区交通规划的要求进行交通方式划分,依据各类车辆的载客率换算为机动车的出行量。最后将交通生成产生量分配到规划期的道路路网中,得到特征年度的道路预测交通量。预测过程中还要对预测结果(中间的和最终的)合理性、
7、可靠性做出分析,并不断地进行反馈、修正。交通预测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特点,注重分析该区域与巴南片区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联系,对外过境交通对本项目区域产生的影响等。通过“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预测,给出了交通量预测结果。最后对项目近远期交通量进行预测及饱和率计算,基于远期预测交通量确定项目建设规模(车道数),技术路线如图下图所示。的吸引强度与交通阻抗,交通区,到交通区)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的交通产生量、交通区,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和)之间的交通阻抗成反比,两区间的交通阻抗可以是两区之间的距离、出行时间、出行费用或者是时间距离和费用的综合函数。此次预测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
8、进行交通分布计算。双约束重力模型形式为:XU=Ki1)GAjf(RGF(双约束满足条件)式中,X”,i区到j区出行分布量;-1Ki=E1iAJ(Rii)1j=EKiGi9-,,i;Gii区发生交通量;N/区吸引交通量;一一i区到/区出行阻抗(impedance,通常以最短时距表示);八段)一一为交通阻抗函数,又叫阻抗系数(frictionfactor),常用的形式为:代风)=呜和,、方、C为待定系数。参照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道路阻抗函数研究中重力模型阻抗函数的标定结果,以TranSCAD中提供的计算模型以及运行程序为指导。交通分布预测结果见下图:特征年交通小区交通分布期奥线图4.4.3出行
9、方式划分出行方式划分是指人们选用何种交通工具出行,出行方式包括小汽车、公交车、自行车、步行或其它方式。每个交通小区都要计算出各种交通工具所占的比重,考段,也是交通需求分析工作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所谓发生或吸引交通量是指研究对象地区内由各交通小区发生(TriPGeneratiOn)或吸引(TriPAttraetiOn)的交通量。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决定其出行需求特征。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交通吸引量和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交通小区作为交通规划的一部分,划分原则主要依据用地类型,小区界限则根据主要交通走廊或自然界限(如江河、铁路等)而定。根据研究区域的用地性质,本次
10、交通小区的划分根据规划片区的道路性质和自然界限,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3个内部交通大区(30个内部交通小区)和12个外部交通小区,为便于现状与规划的对比以及交通预测分析,在划分交通小区时,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用地规划考虑进去,因此,现状交通小区与规划交通小区是一致的。根据项目片区未来土地及主要道路的规划对片区进行交通小区划分见下图:交通小区划分(42个交通小区)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交通量预测,依据项目所在地的总体规划和交通调查时确定的各类用地的发生吸引率,采用土地利用类别生成率模型计算出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交通量。特征年各交通小区交通产生量、吸引量见下图:特征年各交通小区交通发生、吸引量分布图
11、4.4. 2交通分布预测出行分布是指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任意两个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与这两个分区各自的出行生成量和区间出行阻抗有关。分布预测即对各交通区之间及各交通区内部的出行量进行预测。根据交通产生预测的结果,采用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小区间的阻抗采用小区形心间道路最短自由流时间作为阻抗矩阵。重力模型综合考虑了交通区之间特征年道路高峰小时交通量如下表所示:预测年限双向高峰小时预测交通流量表(cuh)2023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燕尾山路次干路137720532751332944.6、车道建设规模分析对于城市道路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可根据一个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修正而得,对
12、理论通行能力的修正应包括道路等级、车道数、车道宽度、交叉口影响等方面。gp.Na=N-3八7sacn式中:N。单向路线基本通行能力,pcu/h:力一一车道宽影响修正系数:力一一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九一一平面曲线影响修正系数;九一一道路纵坡影响修正系数:九一一沿途条件修正系数;J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主干路取0.8,次干路取0.85;一一车道数修正系数。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取值:设计速度为40knh时M=1640(pcu/h);由于每个车道设计宽度3.75米(不包括两侧路缘带),则取%=1.06;根据此路段交叉口间距,於=0.88;根据道路平纵线形和沿途条件,入=0
13、.99,九=0.9,=虑到交通小区对内和对外具有不同的出行特征,因此,本次研究将研究片区出行方式预测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出行方式:对内出行方式由未来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用地功能布局及经济增长情况、结合现状交通方式结构特点调控确定。对内出行方式如下表所示。出行方式小汽车出租车步行非机动车及其他合计比例15%5%55%25%100%对外出行方式:根据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目标和条件,通过对各类交通方式随距离分布的适宜比例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城市之间的类比分析,确定区内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模式和分担率。对外出行方式如下表所示。出行方式小汽车公共交通出租车步行非机动车及其他合计比例22%40%10%12%
14、16%100%4.4.4交通分配预测在出行分布和出行方式划分完成后,便可基于相应的出行分配模型,将出行量分配到区域背景路网上去,从而获得各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量,根据此交通量即可确定道路建设规模和通行能力,并获得远期各路段的饱和度(V/C)。此次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均衡(SUE)模型,该模型是在模拟出行者不完全掌握所有路况信息的基础上,且均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径是“阻抗”最小的路径,再没有出行者相信能依靠单方面改变出行路径来减少自己的估计行驶阻抗,其预测模型如下:IninZ(X)=Wqn呼Ce(幻+区)-Wto()d其中约束条件:Vr,sOVk,r,sxfr0Vr,s4.4.5交通量预测结果但速度受限
15、于起始段或交通状况;C级,交通流稳定运行,大部分司机可以选择他们自己需要的行驶速度;D级,低速稳定运行,运行趋于不稳定,司机难以控制行驶速度;E级,不稳定运行,小意外导致严重堵车。4.4.7、交通分析结论及建议通过以上定量分析表明,燕尾山路道路工程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40kmh,是合理的。各条道路在项目规划特征年和道路设计年限特征年均能满足其交通需求。建议针对道路周边用地性质、道路通行交通流量,设置合适的人行过街方式。相应道路、交叉口预留人行过街设施空间,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性和便利性。5、交通工程设计5.1、 交通标志设计交通标志的布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力求做到标志齐全、功能完善。结合该路的交通特点,使道路使用者能正确、完整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引导车流。1)设计原则在标志布设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以不熟悉该区域及其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设计使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