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用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篇就为我们讲明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与方法,从君主权柄奖罚说起,奖罚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与事,更重要的是要起禁止奸邪的作用,要防患于未然。韩非子归纳出禁奸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心禁其奸心,中策攻利禁其奸言,下策攻事禁其奸事。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不管是法治,还是军事,都遵循攻心、攻利、攻事的上中下三策。圣贤最为推崇攻心,最不愿意攻事。就国家军事而言,上策是伐谋,用战略性的谋略战胜对方,这是攻心之术,就如当年领袖的论持久战一样,已经从战略上战胜了敌人,只不过敌人懂得人不多。中策是攻利,通过外交渠道讲明利蔽,让敌人明白如若开战不仅无利可图还有
2、可能损失巨大,知难而退。上中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下策是攻事,前两种策略敌人还不退却,只能用具体的行动来打败敌人。攻心几乎无伤害,攻利亦无伤害,唯有攻事伤害最大,所以自古圣贤不愿攻事。中国人始终坚持和平沟通与外交谈判来解决冲突,最后被逼无奈才采取下策攻事解决问题。我们说君主的奖罚权柄是这个职务先天具有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恰恰与人性的特质相符,人人都喜赏厌罚,喜甜厌苦,喜富厌穷,喜生厌死。这是君主权柄的存在的基础,也是一切法规作用力的基础,没有人性的特质,法规就没有权威与力量,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准确把握,才有国家律法的刑法根基,依法制国才有了基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禁止奸邪呢
3、,攻心与攻利都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攻心与攻利是精神思想层面的办法,并没有强制性与惩罚性,只有攻事依法治国才能从现实与世俗的层面实现禁奸,当然,上中下三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不同的层面对民众进行规范与约束,道德、教育、法治,三都缺一不可。韩非子谈完禁奸三策后,再谈仁义智能,重点强调“仁义智能”治不了国。韩非子用当世之言来引出问题。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意思是:现在世人都说:“给君主带来尊崇,国家带来安定的,必然要靠仁义智能”,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导致君主卑下、国家危乱的,必定因为仁义智能。韩非子明确说明君主卑下、国家危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君主采用了仁爱
4、治国,还有就是凭借君主的“智能”治国。并于仁爱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论韩非子有多篇文章进行论述,同样,君主“智能”治国韩非子也多次进行过论述,总之,仁爱治国与“智能”治国都治不了国,唯有依法治国才能摆脱“人为”的因素实现“数治”也就按国家律法治国,按规章制度管理社会。韩非子的主张是“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意思是:所以掌握法术的君主,抛弃仁义,废除智能,用法来使人服从。君术是君主的政治智慧与手段,君主的政治智慧主要表现在抛弃仁义,依法治国,废除君主个人智能,依靠全民的智慧与力量来治国,用法让民众服从,而不是依靠君主的强权让民众服从。能做到这三点极其不容易,做到这三点其本就做到了“忘我”
5、甚至是“无我”的境地,试问天下谁人能够做到。所以一国之君不是谁都能当的。对于民众的治理,韩非子的主张是“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意思是:因此声誉远播而名震四海,百姓太平而国家安定,在于君主懂得使用民众的方法。这是治国的关键,对治理对象的深入了解与理解,是治理的前提与基础,你都不知道治理的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需要,怎么能治理好。民众治理好了,才会“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贯穿了圣贤劝君学说的始终。如果不了解人性民情怎么能提出“贵民与爱民”思想。圣贤的一切劝君学说都是基于对民众的深入了解与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否则一切劝君学说都没有生命力与存在的价值。历史与实事证明,圣贤经典能够存世于今,不正说明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社会价值吗?【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君主治国,治的是民众,所以要“知用民之法”。公司管理,管的是员工,所以老板就要“知用员工之法二员工也是人,是普通民众,“知用民之法”也是“知用员工之法”。老板连员工都不了解,还谈什么管理公司,管理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