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自然环境影响的城市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虑自然环境影响的城市规划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考虑自然环境影响的城市规划研究摘要:当下城市自然环境已经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考核指标中,将城市规划的空心化的理论上升至从城市与生态结合的高度上。从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理论出发,初步建立起“生态城市”理论模型,充分考虑到城市人的空间居住需求层次理论、城市发展状态、生态环境发展状态三大系统,维系自然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需求平衡。通过引入了自然、社会、时间三大要素,完整的全是了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并为城市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关键词: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和谐发展;城市空间居住需求1弓I言城市标划将自然环境构建纳入到考核指标中,需要站在生态思维的层面上看待城市规划发展。生态思维从本质上说,其最重要的是
2、应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考虑人与资源的协调,考虑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人类发展所需的质量之间的协调。而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显然应该是指在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中,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将城市看成一个兼具自然特征和人工特征的复合生态系统,注重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注重城市人类与资源的协调,注重城市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人类发展所需的质量之间的协调,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城市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都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城市生态环境的演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自然环境下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缘起与发展背景1.1
3、 理论缘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新公共卫生时代的来临,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被看作是一种能力或资源,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1。现代城市规划需求包含如下六个方面:社会资本、社会和物质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所有威胁健康的问题(慢性病、精神卫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公平的社会环境;社区参与;对健康全面的理解(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跨部门合作机制。上述需求使自然环境问题重新得到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城市规划通过对空间资源的分配管理、场所环境的设计,对城市物质和社会环境具有关键影响,进而影响人的健康。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2,因此城市规划也有
4、必要与自然环境领域进行密切合作3.2. 2理论背景基于生态学视角,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健康,而健康是人类的一种状态,其与人类所在的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基于健康促进的视角,可以认为健康是个体发挥潜能和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所做的积极回应,是个体生活的一种资本,而非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12。健康不仅由个人生理和心理状况决定,也由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集体关系决定,其决定因素包括“由DNA到气候变化几乎所有的相关因素”4。具体来说,健康决定因素涉及生活和行为方式(饮食、运动、吸烟等)、物质环境(住房、污染等)、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等)、内生个人属性(基因、后天生活习惯等)及卫生
5、保健(包括初级、次级、三级预防)等方面5。在城市系统语境下,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用健康与环境要素关系模型来解释。该模型强调影响个体的外部因素均会对规划政策产生影响,如个体生活方式会受到城市设施的可用性、安全性及质量的影响;城市更新会导致社会网络的改变,因而可能会使人的心情沮丧或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更为广泛存在的环境要素(空气、水及土壤等)的质量对健康至关重要,而这些要素均会受到规划政策的影响等6o在此基础上,Barton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聚居地健康模型,该模型认为,以人为中心,生活方式、社区、地方经济、日常活动、建成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均会对人(个体和集体
6、)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城市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均会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健康决定因素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因此有必要整合不同学科对健康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的研究。Thedeterminantsofhea1thandwe11-beingEourcities图1人类聚居地健康模型示意图3考虑自然环境影响的城市规划模型2.1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城市规划应紧紧抓住空间设计这个基点,并在可持续城市的三角形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宜居性(IiVabi1ity),从而建立了城市规划的永续棱锥模型。永续棱锥模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城市为理论支撑,成功地将城市规划中所面临的主要目标与冲突进行了整合,实现了
7、城市规划学科向空间这一核心研究对象的回归,将城市规划工作理解为空间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支柱之间的关系协调。这一模型也解释了西方城市规划界所出现的协同规划、共识建构、新城市主义以及精明增长等理论是如何可以被安置在一个整体理论框架之下,而不是彼此割裂7o图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棱锥模型该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自然环境以及人类需求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强调了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更加强调了规划师在协调冲突的过程中,通过理性规划和城市设计等传统方法实现自身在可待续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这一规划理论在借鉴协同规划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师要对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潜在的结盟关系有准确的认识,从而能够更
8、加有效地利用这些关系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在决策舞台上,即使没有各种自发的利益群体,也有不同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对城市开发持有彼此不同的见解,也就是始终存在经常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善用这些关系将有利于城市规划专业影响力的提升。这一思想不仅对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专业发展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城市规划界在复杂决策环境中如何更好地推动规划绩效提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模型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人是发展的主体”缺少清晰的陈述,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缺失实际上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缺乏评价标准,从而很难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在真正需要科学描述城市可持续状态的情况下,人的需要则被
9、虚化了。如果城市的发展不以人的需要为目的,那么整个城市规划学科百年来的坚持与责任也就毫无意义Mo3. 2融合自然环境的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调控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评估城市在空间开发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自然环境可接纳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新修止城市人的空间需求以维持平衡,提出减轻城市开发环境影响或增加环境效益的措施,从而在不引起自然系统无法恢复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人对空间的需求,如规划选址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主要针对的都是这种平衡关系。SDU图3三大平衡之间的关系根据前面的分析,就可以把城市人的空间需求满足与每个系统自身的消耗之
10、间的关系归纳为倒U型关系气在某一个城市发展状态(重心)上,城市人的空间需求满足在不同系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系统消耗。其理论解释为:城市通过消耗自然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过度破坏自然反而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城市不平等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提升经济效率,但过度不平等反而伤害经济安全;过度追求高速度的跨越发展也会损害城市的福扯。当系统消耗最低,恰好城市人的空间需求满足度又最高,可以认为是我们最希望获得的城市发展状态,这也是城市规划所期冀的目标。通过判断不同系统的位置和趋势,可以针对各系统的状态进行调控以提高城市人的整体空间福扯,或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整曲线的位置。图4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城市规划理论4自然环境
11、基础上的城市规划遵循原则4. 1尊重自然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乏精心与自然环境取得高度的和谐而使城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的例子。要注意避免在城市设计时,对自然系统中生物之间的联系亳无尊重甚至不惜破坏的倾向。应该认识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联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从最小的细胞及单细胞生物.大到生态系统,到生物区域,再到整个地球,其间都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生物的演化才有根据,生物才得以繁衍至今,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类的长久生存,才成为现实。城市设计以及相随而来的城市建设,具有维系这种联系的责任。5. 2反映区域环境特性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其所在地区的环境特性密
12、切相关。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和生态条件的的地域差别,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才形成了纷繁多元的大千世界。城市生态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区域环境特性,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地造就各个不同生态位的城市人居环境。4. 3再生能源作为设计的基础因素利用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电能源、风能、水利能源,和采用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是刻不容缓的两件大事。利用太阳能是城市节约非再生能源的途径之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节约能源则是最具有推广意义的方面,毕竟城市建筑在城市中是最普遍的耗能实体。在建筑设计上节约能源最有
13、效的方法,是减少供暖热量的散失;这里,住宅的密度、单元的组合、建筑的朝向、建筑的结构和体量的安排、建筑外墙的隔热保温,都是要考虑的因素;材料的类型、墙体的厚度、窗户的面积、门窗节点的构造,也同样不能忽视。此外,城市的总体布局,包括城市各类用地的相互关系、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等等,对于减少能源的消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4 复苏自然,还原自然城市设计既可以破坏城市地域的环境,使城市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丧失殆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甚至复苏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其中,设计观念是否先进和工作是否务实决定了结果的性质。如果能在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那将是事半功倍的;把城市建
14、设与恢复自然、改善自然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极大的效果。4.5 生态技术与城市设计结合生态技术与城市设计结合,有两个基本的含义。其一,是将生态学的原则,如多样化、独立性、分散化等,合理地用于城市设计上;其二,是将用生态的方法处理人造污染物的各个“生态装置”或“生态单元”作为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生态技术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第一步。譬如,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的例子。5文章结论传承自变革是一对动态辩证的复杂关系,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演化。理论上讲,城市规划那些内在的核心价值
15、及其理念、方法,总是值得传承、发扬和显化;而依附于时代性制度环境的外围价值及其理念、方法,则需要与时俱进地变革、修正和完善。但无论城市规划如何传承和变革,其终极归依,都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需求。这既源于城市发展的目的一一城市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由当前这个时代的背景所决定的。参考文献沈清基,汪鸣鸣.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11(2):11-13.石铁矛,蒋明卓.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环境功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3):8-9.劳俊超,吴俏侃.浅析现代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大家,2010(8):36-37.胡兆祥,刘艳侠.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4):46-47.周凯,王智芳,雒海潮,等.试论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课程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73-75.芦鑫,纪江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与优化C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王砚.浅析现代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建筑建材装饰,2016(12).孙颜辉.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一梨树镇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转型J.管理观察,2011(36):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