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52106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由于我国经济底子薄弱,传统农业社会根深蒂固,当21世纪到来,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跨越50%的台阶,进入城市化时代之际,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37%,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

2、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Em正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的断言。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

3、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既抑制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病”的蔓延,又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

4、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在我省,县域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70%左右,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小城镇完

5、成的,可见,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巩义市竹林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二、竹林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竹林镇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全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1),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

6、下方面:(-)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竹林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竹林由村级组织正式破格升级为建制镇,成立了镇党委、政府,并先后三次将周边7个村并入竹林,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镇党委、政府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各项政策制订者、践行者,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升。竹林镇由村变镇后,镇政府建立完善了一整套能上能下、因事定岗、因岗定人、德才兼备、能人挂帅、不断优化、团结一致、高效廉洁的组织人事制度。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

7、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采取系统、整体、开放的规划布局理念,将节水节地、保护生态与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城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镇区为核心统筹安排布局全镇人口、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将全镇人口集中到“镇东新区”,将全镇工业向“镇西园区”集中,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先后投资6亿多元,

8、新修道路23条,建成11万伏变电站、广播电视网络及邮电大楼,建成全镇公共安全预警系统,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竹林镇在发展项目选择上主要是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经过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确定的,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效益性。竹林镇在项目决策上坚持做到“三不上”原则和“三高”原则,“三不上”即“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三高”即“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竹林镇不断改造资源加工型传统产业(矿产、水泥、耐材等),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了项目发展

9、的盲目性,保证了产业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撤村并镇、离土进城,相当于从根本上彻底抛弃千百年来依赖土地才能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解决大量问题,镇政府对统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采取步调一致行动以及城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城镇规划问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技术问题、村转居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全镇土地整理合理利用问题、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发展第三产业问题等,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问题在许多乡镇那里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10、,而在竹林却能够顺利破解,反映了竹林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核心和枢纽作用。(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竹林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的组织能力,采取大手笔、“一步到位”的做法,直接撤村并镇,将村民全部集中到城镇,在城镇和乡村形成强大的集聚效益和腾空效应,避免了因拆迁安置带来的大量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一重大举措,在竹林的城镇和乡村之间发生了带有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

11、、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原有的乡村、广大的镇域,由于土地大部被腾空,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竹林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通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两种途径实现的。强劲的工业势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规模化、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腾出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农产品交易市场。竹林镇在北山创办大中型生态养殖场两家,在南山开辟为以长寿山景区为龙头的

12、生态旅游区,开设“农家乐”配套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合理布局的良好作用。(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竹林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充分开发利用镇内、镇外两种资源的结果。镇内资源主要有铝矶土、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以及地上的林木资源、山水、人力资源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竹林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竹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量向自然索取来维持生计、发展经济的情况,对地上地下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透支和破坏,如造成山体资源的破坏

13、、水土资源的流失、林木资源的砍伐等等,竹林在明清时期因“竹”而生,到近代则因环境的变迁,“竹林”植被丛生的现象不复存在。竹林人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竹林,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林“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打造西部“后花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

14、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竹林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竹林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并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共同致富。城镇的道路、小区、工厂、机关、学校、公园、市场等都是为老百姓所建,为居民服务,都发挥着城镇公共设施的功能。以人为本,建设城镇,发展民生事业,是竹林模式、竹林特色的突出体现。竹林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

15、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竹林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入到竹林镇,解决了竹林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竹林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竹林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全镇土地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发挥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竹林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事实上竹林镇多年以来,就因为人多地少,难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而实行了按人口定量供应粮食和副食品的制度。这是竹林人的一个创举,也是竹林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解决

16、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1亿多元,在镇区东部规划建设居民住房小区,建设居民公寓1300多套,家属楼20多栋,新建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6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全镇近2万人的居住问题,腾出的土地有利于统筹解决镇域发展的用地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0在竹林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竹林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竹林人也有一定比例。2011年竹林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竹林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竹林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竹林镇曾选派大批人员到大学、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