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化模式与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市化模式与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江苏省城市化模式与中心城市发展研究江苏省城市化模式与中心城市发展研究,/,1HUS一、研究城市化的意义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今天的城市时代,从农业带动、工业带动到今日的城市带动,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因此,提供一个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类工作与生活需求的城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城市化战略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它体现了在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指导下,一定时期城镇发展和建设的方向与目标;体现了城镇与区域关系的互动程度;反映了对不同城镇在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带动作用的认识;构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城镇结构,这是一个战略性、纲
2、领性、长远性的行动方案。因此,制定城市化战略,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二、制定城市化战略的一般原则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是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一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在当代,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发挥着带动区域的作用。但本质上,仍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超越区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战略,只能使城镇与区域相脱节。因此,城市化战略必须遵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任何城市都占有一定的地表空间,它也是整个区域生态空间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人口聚集地的城市,也集中体现了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城市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
3、态环境是按生态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域运行的。因此,城市发展依赖于整个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城市发展需要考虑周围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城镇发展战略应当贯彻区域生态统一性原则。城市随社会发展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类的愿望而言,城市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而且是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为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应该提供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环境,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因此,城市化战略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是从乡村中脱胎出来的,“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二城市和乡村有
4、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化就是乡村社会向城市(包括小城镇)社会的转化过程。没有发达的乡村区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城市。同样,只有建设起强大的城市,才能带动区域走向富裕。因此,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城市的发展必须与乡村发展相协调,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协调。城市化战略要贯彻城乡协调的原则。城市化战略是一个长远的方向和目标,有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而作为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不仅指出各类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和总量目标,以及实施过程,而且需要或者更重要的是要构划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部署一个有序发展的空间战略,使得城市与区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取得时间和空间发展过程的协调一
5、致。因此,城市化战略应贯彻时空结合的原则。第一章江苏省城市化的战略选择一、对城市化的进一步认识1、我国的城市化简述我国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一方针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仍较低,仅30%左右(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仅23%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7%,发展中国家平均37%,发达国家平均75%。1979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0.63个百分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小城市(含建制镇)数量激增;二是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功能多样化。全国70%的城市规模升级。从城市发展规律、城
6、市发展效益、城市病产生的根源等多角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是各级各类城市普遍发展,而且仍然具有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不仅中、小城市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大城市、特大城市同样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化应该是在优化城市结构、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各级各类城市,不能局限在以规模论发展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对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来说,城市化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2000年将达到50%,2025年将达到61%。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的目标是,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5%,2010年达到45%。另据中
7、国设市预测与规划,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9%,2010年为49%。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50%,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在10%以下时,城市的吸引、辐射作用较弱;城市化水平达到2040%时:城市的吸引、辐射作用增强,特别是在城市化水平超过30%左右的“门槛”时,普遍发生城市化进程加速现象。因此,有研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化将步入加速阶段,平均每年将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2、城市化对当前我国的特殊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规律,有其普遍意义。但是,对于世纪之交、改革深入的中国而言,加速城市化更有特殊意义。首先,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
8、GDP增幅增加0.5个百分点。即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社会消费规模、层次、习惯、环境等都相应改变,同时还能放大城市建设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启动民间(包括农民)投资。其次,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有力措施。相对而言,我国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农村不发达。如果沿用撇开城市,单纯从农村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城乡互动,城市牵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村人口要降到10%以下,城乡差距才能淡化。第三,城市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无论其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集约的模式。从经济效益看:全国城市实现GDP占全国约70%,人均G
9、DP是全国水平的1.62倍;从资源消费看:30%的城市人口仅占用了1.8%的国土面积。城市人均占地100平方米左右,而乡镇是140平方米左右,农村居民点更高达170平方米左右。鉴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3、江苏城市化讨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既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也是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然的战略选择。江苏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支撑条件和重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还是江苏当前和
10、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广大农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现代化,有利于刺激城市消费需求的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城乡投资需求。加快城市化进程,也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塑造江苏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江苏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801997年,城市化水平由14.4%提高到26.5%(城镇非农人口口径),平均每年增加0.7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发展速度略快。按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二口径,全省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按城镇常住人口为33%o在过去近二十年里,江苏各规模等
11、级城镇的发展速度快慢有别,按规模增长、吸纳新增城镇人口和占总城镇人口的比例来判断,发展最快的是小城市(其中尤以510万人城市和小于3万人的小城镇为甚),其次是特大城市,然后才是大、中城市。这同全省城市化道路对照,有一致,也有差异。从平均规模看,全省小城镇平均规模大幅下降50%以上(从1980年的2万人到1997年的0.9万人),小于3万人的小城镇平均规模降幅接近67%(从1980年的1.2万人到1997年的0.4万人);全省除小城镇以外的城市平均规模都上升了,在小城市中5-10万人城市的平均规模也是上升的。另外,从城市所在地区和城市级别看,江苏沿江地区的城市发展快,县级城镇发展快。可见,小于3
12、万人城镇发展快主要是由于大量扩充城镇数量引起的(由不足1()()个增加到800多个),特大城市的发展也有大城市升格的贡献,只有5-10万人的县级城镇发展最为真实,也说明了县(市)级政府行为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若按比全国平均水平快的发展速度,江苏年均城市化水平应该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在2023年达到60%左右。但是,也应当看到,用二十多年时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30%提高到2023年60%同样面临巨大挑战。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耗时60年以上,何况江苏还要克服投资、资源占用、户籍改革等方面的难题。因此,江苏的城市化道路必须根据江苏省情,制订相应对策。二、
13、江苏省城市化的战略模式与方针城市化战略方针,是在对区域城镇发展基本评价和发展模式探讨基础上,提出区域城镇发展的整体构想和城镇发展重点方向。它是城镇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城镇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体现。城市化战略方针的重点是明确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或者是对各类城镇发展的定位。就全国而言,国家长期执行“控大促小”的发展方针,80年代初“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其基本内涵就是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这是根据我国客观的经济社会背景提出来的。对于各省区而言,由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在国家总方针的指导下,应当有自身的重点;加之,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环境也出
14、现了新的变化,在全球经济的新格局中,各省城市扮演的角色也不一,因此,需要依据各省特点和需要,制定自身的城镇发展战略方针。制定城镇发展战略方针的基点是对整个区域城镇发展状况的基本估价,从而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城市化历来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模式:一是以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质量、完善城市功能为主的内涵型发展,它是把数量上的城市化与质量上的城市现代化有机结合,重在通过城市系统的结构改进与质量提高带动和促进区域城市化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为主的外延型发展,重在通过数量增加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应于城市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外延模式适用于工业化与城市
15、化起步阶段,为了满足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对城市空间与数量的需要,吸纳大量的农业产业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必须通过外延式扩张,迅速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对密集型劳动力的容量,属于一种城市化初期的数量型模式。内涵模式适用于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同时城市化动力机制发生变化,除了工业化的推动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而且工业化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与之对应的城市发展重在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并对原有城市进行优选组合,是一种质量型城市化。这两种模式是任何一个区域城市化都必须经历的,只不过由于阶段不同,采用的方式与重点不同而己
16、。与内涵和外延发展对应的,往往是粗放型与集约型的交替,虽然两者不具备相关性,但限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往往是外延发展伴随着粗放经营,内涵发展伴随集约经营。因此,城市化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化,同时伴随着城市系统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而其前提是城市化由初期向加速阶段的转变,城市化动力由工业化向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并举转变,城市化目标由数量扩张向现代化质量提高转变。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的江苏省,从其现有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发育水平、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跨世纪发展的战略要求分析,江苏的城市化发展应该选择以内涵为主的模式。中心城市和中心镇的建设是区域城镇网络建设的关键。从城镇的基本功能而言,任何城镇都是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城镇体系也可称为区域中心地体系。城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场所,城镇就是通过对区域内外各种流的组织,发挥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