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5759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面具的含义。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Q例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p.2)。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的界定虽然存在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但也同样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内在和外在特点的综合50人格的“格”的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并被引申为品格、格调及标准、规格。“人格”强调的是行为标准(表现在外、有章可循)和对内心世界的把握。即中国传统文化中

2、也同样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内在特点和外在特点的综合品质,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内部和外部特点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Q从内在或外在特点以及能否被观察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内涵可以划分为4个不同的层次6。(1)个体的外显行为。这是人格特点最直接的表达,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其他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2)个体的内心情感和体验。这是个体在做出某种行为时伴随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内容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观察,其他人则难以观察。(3)稳定的动机。即在个体行为和内心体验背后的稳定的目的性和导向性,反映的是个体对待自己、他人、事业、名誉和利益的稳定的倾向性。这部分内容当事人虽然能够观察,但却很难完全了解自己的全部动机,而其他人则无

3、法观察。(4)生理生化反应模式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即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其基础生理生化反应和神经系统活动变化的不同模式,或面对不同情境时基础生理反应和神经系统变化的不同。这部分内容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其他人都无法觉察或观察。就人格内涵的4个层次而言,内心体验和动机都可以直接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模式,而生理生化反应模式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模式本身,以及它们与行为的关系都可以构成人格的特点。就前者而言,只能通过特殊的仪器或测量手段才能发现,例如最近在分子遗传学7和神经科学8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证据,表明(至少)某些人格特点与稳定的遗传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Sen等发现大五人格结构中神经质维度的4个

4、层面(焦虑、抑郁、自我意识和脆弱)与人体第11条染色体上的BDNF(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一种由大脑产生的神经营养素)基因有关9oBDNF基因共有3种变异形式,其中带有Met-Mets型基因的个体神经质分数最低,带有Va1TaIS型基因的个体神经质分数最高,而带有Va1-Mets型基因的个体神经质分数居中。另外,研究者也已经发现了与刺激寻求10和暴力行为11有关的基因。因此,人格的4个层次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水平。其一,与内心体验、动机和内部生理生化反应相联系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模式;其二,某种稳定的神经生理生化反应模式。本文下面对人格的论述主要针对人格的

5、第一个水平。2文化、行为模式、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论家针对所观察的人类行为而构建的关于人格构成成分的理论假设,而且是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12。由于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个人背景和研究取向的不同,人格结构的确定大致有3种不同途径13。(1)临床研究取向。研究者或理论家通过临床实践和个人领悟,总结出关于人格结构的假设,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弗洛伊德14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罗杰斯15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属于这种探索途径的典型代表。尽管后来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些概念的功能和作用,但对这些概念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却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2)实验研究取向。以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为代表

6、,人格结构的概念来自实验结果。这种研究取向尽管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但实际上行为和人格的某些层面是不能放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中研究的,并且其外部效度仍然未经证实。(3)整体实证研究取向。前两种探索途径的共同问题,就在于无法证明所提出人格结构的完整性,既没有说明所包含内容的客观性,也不能证实是否还具有其它的成分。人格的特质理论所采用的实证研究途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研究者处理的是各种变量的既有属性,而不是人为地操纵这些变量。直接从词典中挑选人格特质形容词以保证其完整性16,并通过因素分析获得可靠的结果,这种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17出发的研究方法,是

7、实证性研究途径的典范,也是目前研究人格结构最客观、最可靠的方法。近20多年来,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并认为“大五”因素模型是适合全人类的18。其具体做法包括(1)系统收集英语词典中的人格特质形容词;(2)对形容词进行分类、化简;(3)通过被试对形容词描述人格特点程度的评定和因素分析技术,得到数目有限的人格维度。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发现西方的人格结构由外向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等5个维度构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五因素人格模型(大五)在西方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该说,人格特质形容词所描述的并非人格特质,而是与人格特

8、质有关的具体行为。而因素分析技术则是在具体行为的基础上探索人格结构维度的有效途径。如果人格特质形容词能够涵盖所有的人格特点,那么因素分析得到的人格结构就是全面的和系统的。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几乎可以解释在此之前出现的所有人格量表(如EPQ、16PF、MBT1等)的结构和内容就是很好的例证17,18。然而,词汇学假设本身就是“文化特异性”的,而且已有的大量研究也显示了“大五”模型的局限。它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其它文化中的应用取决于该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采用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确定路径,通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分类化简及被试评定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7个维度构成,并

9、细分为18个次级因素1922。这7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由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人格模型,不仅西方学者对此高度一致,就连国内很多学者也持此看法,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仍采用西方的人格量表。因此,要确立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至少需要做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做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其次,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意义;第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中国人人格结构在预测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价值,尤其是相对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优势。下面分别对这3个问题进行初步分析。3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分析通过对人格特质

10、形容词进行收集和分析所得到的人格结构,实际上反映的是被试对众多或所有行为或行为模式进行内部归类的结果。被归为同一人格维度的人格特质形容词有着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即被看作是同一类的行为或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王登峰和崔红从人格结构的跨文化差异角度提出了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即(1)行为出现的频率受到文化的直接影响,而对行为的描述和评价过程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行为范畴(即某一行为范畴中的行为类别不同,行为范畴本身也不同),并最终形成不同的人格结构。(2)哪些行为范畴组合成一个稳定的人格维度也受到文化因素的直接影响,即人格结构的跨文化差异不仅表现为人格维度数目的不同,而且维度的内涵也会

11、有所差别2326o在人格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应是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适应各自环境要求的必然结果27。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格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1)所有文化下的人们共有的人格成分,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遗传的相似性以及适应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压力的结果;(2)某一文化下的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它是该文化下的人们独特的遗传因素和适应其独有的生存压力的结果。跨文化心理学家将前者称为人格的etic(一致性)成分,将后者称为人格的emic(独特性)成分28。图1中西方人格结构对应关系示意图图1直观地显示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维度与西方“大五”维度的对应关系24。图中上面的圆形代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

12、7个维度,下面的圆形代表西方人人格结构的5个维度,中间的重合部分(区域H)是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相同的部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etic成分),没有重合的两个部分(区域I和区域I)则分别代表中国人和西方人人格结构中独有的成分,即中国人和西方人人格结构的emic成分(关于人格结构的etic-emic成分划分请参见文献29,30)o图1表明中西方人格结构的etic成分(区域II)并非是人格维度上的直接对应关系,而只是内容上的相似。最近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西方大五人格量表(NEOPI-R)31的项目,还是将NEOPI-R的项目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22的项目合并,因素分析的结果都得到了7个维度,支持了

13、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25。有趣的是,对动物个性进行研究的结果似乎也与研究者的人格维度有关,这也从侧面支持了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Gos1ing和John32要求猫和狗的主人描述动物的性情,结果发现了4个因素,3个与大五中神经质、外向性和愉悦性对应,第4个则是开放性和公正严谨性合并构成动物的智力因素。然而,苏彦捷等33要求猫和狗的主人描述动物的性情,结果发现了7个因素,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惊人的相似,如表1所示。表1猫狗主人对动物个性的描述维度与人格维度的对应关系4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文化意义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反映了行为或人格特征的5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而且虽然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也有评价

14、性意义,但主要属于描述性的,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另外,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行为很少重合,都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个维度都有着完整的意义。例如,神经质维度是单独的反映个体情绪稳定性特点的,在其它维度中基本上不包括与此有关的内容,唯一的例外就是外向性维度中包括“积极情绪”层面,但也是从外在表现进行描述的0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在结构上则更复杂一些,不同维度间存在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而且虽然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带有一定的描述性特点,但主要属于评价性的,而不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第三,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行为有很明显的重合,每一个维度的意义相对完整,但并不全面。例如,虽然对

15、人格维度的命名中包括“情绪性”维度,但其内容并没有包含所有的情绪性内涵,而是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和行事方式上的情绪性特点0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西人格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描述和评价的程度差异。同时,西方的人格结构比较单纯,内容划分清晰,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则比较复杂,每一个维度有着独立的意义,但仅仅涉及某一方面内容(如人际关系特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换言之,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源于中西方在行为归类原则上的不同,即中国人强调对行为的评价及行为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而西方人强调对行为的描述及行为表面意义的评估。中西方文化对评价的看重程度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一词的词源也有明显的差异。

16、甲骨文中的“文”字是人形的胸口画上花纹,通“纹”;甲骨文中的“化”字是两个颠倒的人形,意为“颠倒”,引申为“变化”34。“文化”也因此有在表面进行修饰、美化的意思。英语的文化(C1IItUre)一词的词根源自耕作、栽培、培养、教养。从植物的栽培到人的教养,这后一层也隐隐含有为人性披上有教养外衣的意思35”。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按照黎鸣的观点35,文化是对人类自罪意识的掩饰,是人性的外衣。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文化中“人性本善”一直占据上风,而西方文化中则一直是“人性本恶”占据上风。因此,如果西方人在言行中表露出“恶”的一面,由于人性本恶,他们的防御也会比较少;而如果中国人在言行中表露出“恶”的一面,由于人性本善,他们必须说明自己的这个“恶”并非自己的本意,这样才能维持自尊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对行为的防御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