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调杳与思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重驱动下,*市加快了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形成了形式多样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市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526个撤并成243个农村社区(行政村),其中30个为村居合一的,乡镇社区39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9.6% o农民集中居住区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对此,*市主动顺应新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以*党建先锋行为主题,以基层组织强、服务管理强,创和谐社区、创美丽家园双强双创活动为我体,积极创新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争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一、*市农民集中
2、居住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概况*市全面把握农民集中居住区从农村向社区转变的基本特征,借鉴城市社区党建经验和社区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体系、扁平化的基层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党建服务格局、规范化的基层保障体系四化党建工作模式。(-)建立了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体系大胆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组织设置体系。1、创新组织设置。面对基层组织形式和党员分布格局的新变化,*市积极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网络,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片区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网格化的党组织新架构和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农村党支部党员中心
3、户党员群众五位一体的党建新体系。*市积极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在坚持按行政区划和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打破区域界限,采用以村带居、双向管理的过渡模式,整合毗邻的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城乡联合的村居联合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行政村党组织240个,其中村党委31个,村党总支部176个,村党支部33个。社区党组织54个,其中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部24个,社区党支部29个。*市还因地制宜地调整、升格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快撤村(组)建居步伐,抓好社区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党员人数达到或超过100人,党建基础较好,且具有较好党建阵地的,建立二级党委,逐步形成以党总支部为主体、党支部为骨干
4、、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党组织构架。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的实际,*将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调整升格。目前,全市行政村二级党委有31个,社区二级党委1个。2、创新组织联建。市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新要求,本着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组建的原则,大力推行村居、村企等联建党组织。村居联建即村居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目前,全市村居合一的党组织有30个。村企联建即村辖企业与行政村党组织联建,实现党建资源互补、工作共同提高。建立村与居、村(社区)与企的联合党组织,有效利用了现有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有效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
5、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3、创新结对共建, *市通过采取领导干部与基层结对、机关部门与基层结对、基层纵横网格式结对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充分挖掘、有效盘活共建单位的人、财、物资源。结对共建单位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有效推进了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双向互动,互惠互赢。结对共建着眼于互补性与实效性,重点抓好五联,即:经济建设联抓、文化事业联搞、公益事业联建、社会治安联防、思想道德联做,从而有效发挥和放大了结对共建的整体效应。实现了结对共建单位工作互动、经验互借、优势互补、党建互促、创建互助,有效提升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二)建立了扁平化的基层管理体系依
6、托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各项决策指令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执行力,有效提升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组织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工作效能,基本形成了一平台、三机制的扁平化管理基本架构。目前,*市社区扁平化管理覆盖率超过98%。1、一站一中心载体建设,社区工作更统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载体,实现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四大整合。一是实现了工作统一。把下沉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24类88项政务,统一集中到平台办理,有效解决了分散、分设、分立等问题。二是实现了人员统一。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各类工作人员进行有机归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促进工作人员向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转型。三是实现了经费统一。严格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由财政部门统将部门涉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作的资金集中,并直接下拨。四是实现了考评统一。通过改革考评方式,考评由镇(街道)统一归口,并依托信息平台统台账、统计报表等载体,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作者唯上难唯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