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引言: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一、阅读和学习的文献阅读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4):1-8.王强.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为?道德何以为?J道德与文明,2010(2):2126.二、学习内容概括二十世纪中期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奋力扫除了近代以降倾倒在道德与幸福关系塔上的尘埃,扭转道德哲学模式,并且智慧地尝试道德进入幸福的新时代可能方式第一节历史进化论人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历史发展脉络的表层透视,才能探查其
2、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层规定性与特征一、惟科学主义批判到了二十世纪,惟科学主义文化信念遭遇危机与挑战,人们对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文化批判思潮开始兴起。人物方面对于惟科学主义的批判:先有韦伯(M.Weber)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继有胡塞尔(E.Husser1)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和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再有席美尔(G.SimmeI)对现代技术世界的物化和异化的批判,还有新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理性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等。心理学领域基于对惟科学主义的批判,富有洞见性地提出和开展了人本转向。显然,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中秉持极端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因为它“淡化了、以至忘掉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人自身,迷失了人
3、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是人根本的文化使命。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从而更为关注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和整体性,努力通过心理学研究透视人类真实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彻底的批判和决然的转向,并未成功消解科学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类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对立矛盾,当然也就乏力于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推进。在基于当今流行的整体主义的整合趋势下,积极心理学家们开始深入批判传统消极心理学过分关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域和惟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机械化研究范式,而借鉴性地吸收其科学、客观、严谨的研究方法。二、美德伦理学复兴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活状态构成幸福的本质良好的心灵
4、状态美德伦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代人们幸福感获得,不再过多牵制于人类物质文化发展水平,而更多奠基于个体自我幸福心性的养成,即对美好生活和美好德性之间必然联系的信念建构和感受力修养。这里的前提假设就是人内涵的道德善的本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思,人类在本性上是一种志趋优良的动物。人类不仅为生存而存在,更应该为卓越的生活而存在。人类存在的这种目的性,也恰是践行德性的本体论前提三、美德分类学进化过往对美德分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国外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最早提出了智慧(SoPhia)、勇气(andreia).自我克制(sophrosune)和公正(dikaisune)四大核心美德。亚里士多德继而增加了
5、如慷慨、风趣、友好、真实、坦率、宏大和灵魂的伟大等美德条目。然而,他们提出的都还属于一个理想王国的必须精神,也是构成一个好人的品格特质,但却缺乏概念明晰可见、体系层次分明且清楚可区分的美德分类系统中国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对美德的评论散见于论语中,却没有以一种正式的分类体系而呈现。不过,学者们普遍同意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大美德。而在经典的佛教中,虽然已经有一个基本的美德分类,即“圣八正道”,但是对其中具体的道德条目的描述意蕴艰深,较难为普通大众把握。重筑美德伦理学由哲学具体化为优良品德的当代途径:积极心理学者秉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福一致”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研究手段,从传统
6、文化和现代思想中归纳出人类普世的六大美德(virtues),并将六大美德进一步细化为可具体实践与测评的二十四种优良品德(CharaCterStTengths)。从而,创新了一个普世的、共同协商的、描述积极人格品德的美德理论框架与分类体系。倡导者塞利曼与皮特森(C.PeterSon)研制出了“可行性优良品德目录”,大家则通称为可行性优良品德分类体系”。六大美德及其内涵的二十四种优良品德分别是:智慧美德,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热爱学习和洞察力五种优良品德;勇气美德,涵括英勇、坚毅、诚实和热情四种优良品德;仁爱美德,包括挚爱、友善和社交智力三种优良品德;公正美德,包括集体责任感、正义和领导力三
7、种优良品德;节制美德,包括宽容、谦虚、审慎和自理四种优良品德;超越美德,包括领略优美、感恩、希望、幽默和精神五种优良品德。第二节理想价值论人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中内涵着一个绝对的文化指令,就是“活得更好”的意识指向。而所谓“活得更好”在美德伦理学看来,就是“过幸福的生活”。一、理想价值的目标优化目标调试论(-)对于目标调试论的理解:目标调适论的基本假设为:目标所表征的价值取向与人内在需要的契合及其相应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人的幸福感具有决定作用。目标调适论强调两种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需要取向,认为主体基于其文化经验而生发的价值需求的满足有助于获得幸福,而价值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则导致不幸福。这种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舒婷 第二 模块 自主 学习 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