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60529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黄舒婷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引言: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一、阅读和学习的文献阅读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4):1-8.王强.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为?道德何以为?J道德与文明,2010(2):2126.二、学习内容概括二十世纪中期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奋力扫除了近代以降倾倒在道德与幸福关系塔上的尘埃,扭转道德哲学模式,并且智慧地尝试道德进入幸福的新时代可能方式第一节历史进化论人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历史发展脉络的表层透视,才能探查其

2、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层规定性与特征一、惟科学主义批判到了二十世纪,惟科学主义文化信念遭遇危机与挑战,人们对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文化批判思潮开始兴起。人物方面对于惟科学主义的批判:先有韦伯(M.Weber)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继有胡塞尔(E.Husser1)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和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再有席美尔(G.SimmeI)对现代技术世界的物化和异化的批判,还有新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理性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等。心理学领域基于对惟科学主义的批判,富有洞见性地提出和开展了人本转向。显然,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中秉持极端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因为它“淡化了、以至忘掉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人自身,迷失了人

3、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是人根本的文化使命。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从而更为关注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和整体性,努力通过心理学研究透视人类真实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彻底的批判和决然的转向,并未成功消解科学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类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对立矛盾,当然也就乏力于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推进。在基于当今流行的整体主义的整合趋势下,积极心理学家们开始深入批判传统消极心理学过分关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域和惟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机械化研究范式,而借鉴性地吸收其科学、客观、严谨的研究方法。二、美德伦理学复兴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活状态构成幸福的本质良好的心灵

4、状态美德伦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代人们幸福感获得,不再过多牵制于人类物质文化发展水平,而更多奠基于个体自我幸福心性的养成,即对美好生活和美好德性之间必然联系的信念建构和感受力修养。这里的前提假设就是人内涵的道德善的本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思,人类在本性上是一种志趋优良的动物。人类不仅为生存而存在,更应该为卓越的生活而存在。人类存在的这种目的性,也恰是践行德性的本体论前提三、美德分类学进化过往对美德分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国外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最早提出了智慧(SoPhia)、勇气(andreia).自我克制(sophrosune)和公正(dikaisune)四大核心美德。亚里士多德继而增加了

5、如慷慨、风趣、友好、真实、坦率、宏大和灵魂的伟大等美德条目。然而,他们提出的都还属于一个理想王国的必须精神,也是构成一个好人的品格特质,但却缺乏概念明晰可见、体系层次分明且清楚可区分的美德分类系统中国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对美德的评论散见于论语中,却没有以一种正式的分类体系而呈现。不过,学者们普遍同意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大美德。而在经典的佛教中,虽然已经有一个基本的美德分类,即“圣八正道”,但是对其中具体的道德条目的描述意蕴艰深,较难为普通大众把握。重筑美德伦理学由哲学具体化为优良品德的当代途径:积极心理学者秉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福一致”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研究手段,从传统

6、文化和现代思想中归纳出人类普世的六大美德(virtues),并将六大美德进一步细化为可具体实践与测评的二十四种优良品德(CharaCterStTengths)。从而,创新了一个普世的、共同协商的、描述积极人格品德的美德理论框架与分类体系。倡导者塞利曼与皮特森(C.PeterSon)研制出了“可行性优良品德目录”,大家则通称为可行性优良品德分类体系”。六大美德及其内涵的二十四种优良品德分别是:智慧美德,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热爱学习和洞察力五种优良品德;勇气美德,涵括英勇、坚毅、诚实和热情四种优良品德;仁爱美德,包括挚爱、友善和社交智力三种优良品德;公正美德,包括集体责任感、正义和领导力三

7、种优良品德;节制美德,包括宽容、谦虚、审慎和自理四种优良品德;超越美德,包括领略优美、感恩、希望、幽默和精神五种优良品德。第二节理想价值论人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中内涵着一个绝对的文化指令,就是“活得更好”的意识指向。而所谓“活得更好”在美德伦理学看来,就是“过幸福的生活”。一、理想价值的目标优化目标调试论(-)对于目标调试论的理解:目标调适论的基本假设为:目标所表征的价值取向与人内在需要的契合及其相应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人的幸福感具有决定作用。目标调适论强调两种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需要取向,认为主体基于其文化经验而生发的价值需求的满足有助于获得幸福,而价值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则导致不幸福。这种取

8、向认为,人在现实的文化环境中生成了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需求,如人的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而只有当基本价值需要获得满足,个体才有可能体验到幸福感。(2)价值目标取向,所谓目标指的是个体主观的期待。个体有意识地追求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就会体验到幸福“(二)基于目标取向的因素:(1)个体的内在目标(即与社会贡献、亲密感情、个人成长相关的目标);(2)自我和谐且满足自我需要和动机的目标;(3)目标的可行性与现实性;(4)目标所赋予的文化价值(本土文化适应性、民族特性等);(5)没有冲突(目标与内在需要相契合等)二、价值目标的美好诉求一希望论积极心理学家斯奈德(C.R.Snyder)等人提出了认知取

9、向的希望论,将希望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指向目标达成途径的精心规划和动能(指向目标达成的决定动能交互作用为基础的。这样,希望就包括三个最主要成分:目标思想、路径思想和动能思想希望论中目标思想的标准:首先,目标必须内涵充分的价值以激发人们持续的追求;其次,目标在本质上是能激发人的倾向性行动或预防性的规避行动的;再次,目标实现的难度应具有变动的挑战性,而非是那些一定不能实现或一定能实现的目标;最后,目标选择具有个体希望水平的差异性,如高希望水平的人较低希望水平的人倾向于选择更多更难的目标。希望的三个成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在基于本性欲望而主动追求自身完满化的过

10、程中,首先存在着对自我当下状况不完满性的清晰认识,由而规划与决定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目标。其次,自主进行与目标相匹配的路径思想,并在必要时启动动能思想的推促作用,逐步实现个体的相对“完满化”追求。希望论的意义:它所强调的这种不断决定目标、实现目标,树立新目标、实现新目标的过程,其文化意义就在于,它实现的是一种价值超越。这种超越意味着人进入了一个新的价值境界,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追求又在前方,而人和人类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动态优化中实现自我的升华与进步。三、价值实现的意义建构幸福识建论人类价值意识的建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宇宙体系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既有物理世界状态的发展,又有人类生命进化

11、的自然过程。但是,作为人的意识,或者意识到的思维形式,它乃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人们需要突破已有的消极被动的认知加工方式,挖掘人本性潜隐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建构意识。快乐的情绪、高兴的表情、充满愉悦性的动作,或者是积极活跃的人际互动等外在活动、行为,就将人内在的积极价值意识指向外在化。同时,积极主动的行为、动作反过来又使得人的意识或价值思维过程逐渐积极、乐观、主动起来。人与外部世界的文化关系,是由人对于自身的物体机体性进行优化的意识指向的。因此,幸福识建论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外部事件和环境C相反,所有生活事件作用于个体来说都是一种“价值意识建构过程”,包括对事件元素的分析与加工,评价与解释,

12、反思和记忆的过程。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基于自我理解和建构中的文化世界里。第三节自觉主题论自觉主体的来源:在美德伦理学中,主体性就体现为人特有的自我生命存在持续进行自主能动地优化发展的力量。这种优化发展既包括对历时性存在中的自我的积极性反思,也涵括对当下和未来情境中的自我的能动性决定和关照,从而让人跃升为自觉主体。一、主体的反思性存在时光再构法时光再构法的来源:源自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关于回到事物本身”的著名召唤。时光再构法的定义:时光再构法,与其说是对自我过往生活的回忆,不如说是对人认识本真自我的尝试和实现。具体设计:这种认识方法的具体设计为:首先,要求参与者记录过去一天生活实况的日记,通过一

13、些场景或事件将这天再现出来。然后,参与者就每个场景或事件回答一些问题,如当时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期间的感受如何。如此是为了获得与个人日常生活关联的不同时刻活动经历的准确描述。简单说来,该方法引导个体进行系统、全面而真实地描述、刻画个人日常生活体验,以便评价其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如何度过这段时间,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这种对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愉快情感体验)的再现和反思,既是对个体历时生命存在过程的再现,又是对自我精神和心理世界的直接观照。二、主体的能动性存在自我决定论自我决定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莱恩和德西等人正是基于此认识:从本质上说,人在文化创造活动中是能够自我决定的存在物

14、,总是通过作用自然和环境而进行独特的文化创造,于1980年代提出了幸福感的自我决定论。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成内在要求主体能动的自我意识之觉醒。自我生长的内涵和定义:自主需要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指个体在创造文化和文化世界的活动中体认高度的自我决定感,体验主宰自己活动的知觉能力需要能力需要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关系需要关系需要来自外部世界及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0人的主体性三成过程:第一,个体对自身各种需要的自觉;第二,以个体和文化环境为依据对能实现的需要的选择;第三,在个体和社会蕴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世界

15、中,个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具体的行动加以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第四,以个人满足需要的过程、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作用,明证自我主体性的生成和彰显。在人与文化世界的关系上,人永远是出于自我的某种价值需要而不断创造文化世界的。在这个创造活动过程中,人的价值需要的选择必定要以能够激发或增强个体发展的内外动机为依据。内在动机:首先,能够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有助于激发行为的内在动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人们必须感觉到行为或行动是由自我决定的。其次,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实现的需要,即能让人产生成就感的活动,如积极反馈、有效而愉快的交流、避免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7对外在动第三,满足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安全、可靠的归机来说,包括行为调适程度属需要时,会激发更多内在动机行为。由依赖于外在到内在的四种不同类型,即外部调适型动机、内摄调适型动机、认同调适型动机和整合调适型动机。相对而言,外在动机对人的行为及其活动的引导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尽可能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人活动的主体性。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操作因素:自主性体验。人们只有处在一种可以自由选择、遵循自己的意愿、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都不受外界束缚的环境时,才能对外在规则进行有效地整合。能力知觉。当人们对某项活动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时,其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