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歹篇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历史及自然景观;2)掌握听泉的含义、由来及文化内涵;3)了解养心殿的历史与功能;4)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鼎湖山听泉的看法和感受。2 .能力目标:D能够通过听说读写,对鼎湖山听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增进对文化内涵的理解。3 .情感目标:1)激发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2)弘扬民族文化,体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净化心灵的感受。()重点难点1 .理解听泉的文化内涵,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 .
2、掌握养心殿的历史与当今功能二、教学内容及方式(-)教学内容1 .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历史及自然景观2 .讲解听泉的含义、由来及文化内涵3 .介绍养心殿的历史与功能4 .进行实地参观,体验听泉及养心殿5 .进行集体讨论,各自表达对鼎湖山听泉的看法和感受(-)教学方式1 .讲授2 .视频和图片展示3 .实地参观和观察4 .个人、小组和集体讨论三、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鼎湖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历史及自然景观。(-)学习2 .教师讲解听泉的含义、由来及文化内涵。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听泉的文化内涵。3 .介绍养心殿的历史与功能,并与学生进行互
3、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养心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4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听泉和养心殿,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5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表达对听泉及鼎湖山的感悟。(三)练习1 .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听取录音并回答有关鼎湖山听泉的问题。2 .学生进行阅读练习,读取与鼎湖山听泉有关的文章或报道,并进行分析。3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撰写关于鼎湖山听泉的短文或心得体会。(四)拓展1 .让学生自愿参加鼎湖山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鼎湖山的文化内涵。2 .鼓励学生进行鼎湖山的文化探究与研究,深入学习和了解鼎湖山的历史和文化。三、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成绩2 .书面
4、作业成绩3 .课堂讨论表现4 .文化体验活动报告五、教学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鼎湖山的历史和自然景观,在体验听泉和养心殿的同时,学生们也深入了解了鼎湖山的文化内涵。在集体讨论和写作练习中,学生们自主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听泉和鼎湖山的看法和感受,达到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感受。但是在教学中,依然存在课堂时间限制和学生素材不够,需要更好的安排和准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全面的学习资料,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究和研究。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感悟和体验本次教学本次教学以“鼎湖山听泉”为主题,旨在通过体验、阅读、写作等形式,带领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历
5、史、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在感知、理解、表达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对鼎湖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本次教学还存在时间不够、素材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2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鼎湖山介绍,了解鼎湖山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感受鼎湖山的自然风光。2 .了解“听泉”艺术,了解鼎湖山“听泉”景观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感受人文景观的美与意境。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表达力、创造力和欣赏力,使学生
6、具有活学活用的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鼎湖山形成原因与特点,感受其自然风光和美好意境;了解“听泉”艺术和鼎湖山“听泉”景观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感受人文景观的美与意境。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听泉”景观感受自然和人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环保意识。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教师将鼎湖山风光和“听泉”景观的图片展示在教室内,通过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感受其自然和人文的美。2 .实地观察法教师组织学生到鼎湖山实地观察,“听泉”景观和自然风光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和人文的
7、美,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环保意识。3 .模拟演练法通过模拟“听泉”艺术,让学生了解“听泉”艺术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教师口头介绍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使学生对鼎湖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2 .感性认识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鼎湖山的“听泉”景观和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自然和人文的美。学生可以通过听、看、摸来感受和了解鼎湖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 .认识“听泉”艺术环节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听泉”艺术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听泉”艺术,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4 .模拟“
8、听泉”派对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听泉”派对,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派对中可以设置现场即兴发挥的环节,孩子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听泉”场景,并进行观察和表达。五、教学资源准备1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具2 .游戏、活动和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2 .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感受到鼎湖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美,是否能够了解“听泉”艺术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是否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观察和表达。3 .评价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提高欣赏水平和环保意识,是否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具有更好的表达
9、和创新能力通过本次针对小学生的鼎湖山“听泉”艺术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深入了解和体验“听泉”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本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实地观察到多媒体教具,从小组讨论到实际操作,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具备对鼎湖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感受和了解,对“听泉”艺术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展现的表达和创新能力。本次教育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感性认知和审美能力,以及促进其终身学习和环保意识的发展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3鼎湖山
10、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鼎湖山听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2 .通过阅读赏析,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通过朗读和模仿,提高语言表达和修辞能力。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阅读理解鼎湖山听泉这首名诗,体味其中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感受。2 .难点:理解与运用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和音频资源的引入,营造鼎湖山听泉的氛围;了解学生对自然风景和古代文化的常识。2 .课件讲授法。通过演示幻灯片,详细讲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和古代建筑;介绍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3 .分组讨论法。把课
11、程分成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共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各自朗读一次古诗词,组长引导其他组员理解诗词中的难点、模仿发音和语调。4 .情景模拟法。通过辅助教材,模拟学生赏析鼎湖山听泉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鼎湖山听泉的理解和体验。四、教学手段1 .大屏幕幻灯片教学。2 .图片、音频、影像资料为辅助教材。3 .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4 .适当的情景模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五、教学步骤1 .导入首先请学生观看一个图片,播放一段清澈悦耳的流水声,介绍一下鼎湖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然后就问学生对于古诗词和古代文化都有哪些基本常识,让学生回答。2 .课件讲授
12、法将幻灯片投射到大屏幕上,详细介绍鼎湖山听泉这首名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同时,需要介绍文学修辞手法,如形象、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运用到古诗词读解中。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交流,相互表达对于古诗词的体会。让组员互相修正,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4 .情景模拟法结合辅助教材,让学生在课控制下追溯诗词典故、体会诗人的创作策略、感悟诗词的艺术气息。同时,允许学生给出自己的解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5 .总结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并总结课程的要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修辞中去,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表演,评估学
13、生的语言表达和读解能力。2 .考察学生对鼎湖山听泉的理解和深刻感悟。3 .课堂之后要留下学生的笔记,检查学习效果。七、教学反思1 .在课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走进鼎湖山听泉,体验其中的美丽和宁静。2 .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知识的深度和难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领悟和理解。3 .学生们活跃度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团体合作,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把思考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朗诵、解析、比喻、拟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多种感悟,同时在教学评估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读解能力进行检验,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通过本次教学,不仅落实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