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隋唐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隋唐及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隋唐大事年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外交流隋唐隋形成、唐完善三省六部制;隋炀帝首开科举(庶族政治);唐中叶在边疆增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律疏议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后改为两税法;曲辕犁;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提出三教合一;唐诗和传奇兴起;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 三省六部制2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
2、,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但由于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故选C;国家治理依赖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严格执行国家制度,排除A;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D。3 .关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有学者认为一种是采用“领袖制”,宰相由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
3、权。另一种是采用“委员制,相权分掌于几个部门。结合所学,宰相制度实行“委员制”的时期是A.先秦B.秦汉C,唐宋D.明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另一种是采用委员制,相权分掌于几个部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分割,体现了采用“委员制”,相权分掌于几个部门,C项正确;宰相制度实行“委员制”的时期是唐宋,而不是先秦,A项错误;秦汉时期宰相权力较大,符合材料中“宰相由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不是“委员制,B项错误;明朝时期宰相被废除,皇权极大加强,宰相制度实行委员制的表述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4 .至于三省的职责,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但
4、这只是三下政务处理的理想模式而已,事实上,从隋唐开始,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便已是定制。初唐三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而且越是重大议题越是如此。可见,隋唐三省A.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宰相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抑制相权以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唐三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可知,隋唐三省实行的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所以C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所以A错误;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不表示宰相决策权的扩大,所以B错误;“抑制相权以加强皇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开创科举制5 .中国古代科举制正式形成是在A.汉武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
5、宗时D.明成祖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A错误;C和D时间晚于隋朝。6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完全正确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错误【答案】C【解析】【详解】科举制自隋朝开始,“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说法错误;科举制是当时一项进步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僚的文化素质,材料对科举制的评
6、价存在错误,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完全正确说法错误,材料对科举制的评价不够全面,排除;B项没有指出材料中的史实错误,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恰当的要求,排除;D项指出史实错误,但没有认识到评价的错误,排除。6.关于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创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发展教育B.创立时士族势力已经衰落C.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士族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D.隋文帝时正式创立【答案】B【解析】科举制度创立时士族势力的确已经衰落,庶族势力开始兴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创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的创立只能表明土族势力已经衰落而不能标志着士族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选项
7、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节度使”7 .开元九年(721)起,唐朝在沿边各地陆续设立十大兵镇,其最高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带领一批专司战斗的人戍守边防地带,统理外族,保固疆土。由此可知当时节度使A.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B.是皇权加强结果C.拥有政治、经济权力D.是为了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节度使带领一批专司战斗的人戍守边防地带,统理外族,保固疆土体现的是当时节度使主要是为了稳定边疆,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8 .有学者指出:“唐王朝与突厥、契丹等族的战事互有胜负,处于对峙状态。临时总领各路兵马出征的节度使,只好在边疆屯戍,等待时
8、机。睿宗景云年间以后,在东北、西北边地划分出军事防区,设置边防重镇,令节度使镇守。”材料表明A.唐王朝与少数民族战事频仍8 .节度使的存在威胁中央集权C.节度使任职长期化势在必行D.节度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由于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的战事处于对峙状态,因此划出军事防区,令节度使长期镇守。这说明节度使的设置的形势所迫,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B项史实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节度使是军事镇守,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D项错误。唐律疏议9 .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
9、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D.伦理道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项排除。10.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律疏议首篇“名
10、例云:第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至上B.礼法并用C.承前启后D.用刑持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礼法并用,故B正确;法律至上、承前启后、用刑持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1120世纪之前,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本残卷。下图是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是出土文献,为唐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形成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是如图像史料,生动再现了唐朝社会状况A.B.C.D.【答案】B【解析】【详解】
11、根据“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木残卷。下图是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可得出出土的属于实物史料,同时从内容可以看出,又属于文献,为唐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可以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唐朝,并不能反映古代法律的形成。错误;材料并不属于图像史料,错误。排除ACD。均田制与租府调制12 .现代学者指出唐朝租府调制是建立于“均田制维持不坠“户籍清楚确实两项基本条件之上。这说明唐朝租庸调制A.维系了均田制的实施B.推行的社会基础较薄弱C.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D.保障了户籍制度的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租庸调制的实行必须建立在“
12、均田制维持不坠”“户籍清楚确实两项基本条件之上才行,一旦均田制维持不下去了,户籍有所隐匿,那租庸调制有就可能实行不了,说明推行的社会基础较薄弱,故B正确;ACD三项中的因果关系都不符合租庸调制推行的影响,故排除ACD。13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
13、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点睛】均田制是建立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的基础上的,土地兼并减少了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从而最终导致均田制的崩溃和赋税制度的改革。14.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A.韩非子的主张B.荀子的主张C.孟子的主张D.墨子的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减轻人民负担,促
14、进了社会发展,体现了孟子“政在得民”思想,故C正确;韩非子的主张是法治,不符合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排除A;荀子、墨子的主张没有涉及仁政思想,排除BD。两税法15 .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A.使税制更加素乱B.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C.减少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B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排除A: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J两税法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16 .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A.扩大了收
15、税的对象B.简化了税收名目C.加强了人身的控制店D,减少了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两税法每年两次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征收其它杂税,反映出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方便赋税征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征税对象的扩大,排除A项;两税法后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项。17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统一各项税收并取消各种杂税。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A.强化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成为唐朝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D.使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