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导引课《从古诗文中品中国古代文人的儒士情怀——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导引课《从古诗文中品中国古代文人的儒士情怀——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导引课从古诗文中品中国古代文人的儒士情怀一一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期上学期教师学校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科书书名: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把握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2 .能读懂词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能读懂词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去体会东坡的对月感怀。我们先来看看苏轼作这首词时的人生处境,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
2、篇,兼怀子由。”诗人对着月亮欢畅地喝酒到天明,大醉中写作了此词,同时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想念。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离京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始终未曾相见。丙辰中秋夜,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面对皓月当空,心潮起伏。二、品读感知1 .读准字音,宫阙(que),顼楼(qi6ng),低飨户(qi)、好娟(Chdn)o2 .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注意节奏、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三、品析悟情说说你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交流对话:上阕开端,向天发问,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宫阙”指宫殿,不知道天
3、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琼楼玉宇”这里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胜”这里是禁得起、受得住的意思,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仙宫楼宇中,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下阕写到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自己。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亮。四、品鉴通理梳理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交流对话:上阕,词以问月开
4、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意的宇宙意识。从“欲”“恐”“不胜”“何似”等处,可以感受到词人浪漫、犹豫、矛盾又清醒自适的情感起伏,是一种又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天上之间。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不去天上,就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不是也挺美好的吗?此处抒情强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阕,开头写月光的流转,照到失眠的自己,照见词人的思念之情。引出第二次问月,关键词在“圆”,正是因为月圆和团圆的双关,词人的联想才自如地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这种转移使得词人对月很烦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抒情,把人情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现象的“阴晴圆缺”关联起来,这是情感上的自我安慰,情感变得通透、豁达。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不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即便不能相聚,只要能同时看到月亮也是一种满足,表现了情感的收敛和自持,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