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工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公开工作规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信息公开工作规程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中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和公众参与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XX市XX及下属单位。二、信息发布(一)原则野寺先审查、后发布和谁制作、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二)审查1 .应依法依规对政府信息属性进行认定,拟发布政府信息的公开属性为“主动公开。2 .应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内容审核制度,明确审查职责,严格审核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3拟发布的政府信息应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同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三)发布1 .对拟发布的政府信息,
2、制作单位需填写相关登记表,登记建档备杳。2 .应明确信息编辑环节的责任,做好信息内容接收、筛选、加工等,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信息确保随时编辑、发布。3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的政府信息,由牵头制作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四)动态更新1应及时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已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照本行政机关编制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发布,确保目录与实际发布内容互为一致。三、政策解读(一)原则坚持“应解读、尽解读和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二)解读范围解读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重要政策文件:(1)行政规范性文件;(2)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3、的政策文件;(3)其他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政策文件。2.重大会议精神:(1)政府全体会议;(2)政府常务会议;(3)其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会议。(三)解读主体1一般为政策文件起草单位或会议承办单位。2 .主要负责同志是解读的第一责任人”。(四)解读方案1需解读的文件或会议精神,应在起草文件或会议方案时同步制定送审解读方案。3 .解读方案应与文件送审稿或会议方案同步送审、逐级审签。4 .解读方案主要包括解读工作的组织,解读提纲、形式、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等,并附解读材料。5 .规范性文件的解读材料,宜征求本级政府法制机构或本单位法制部门意见。6 .解读材料原则
4、上与文件或会议信息同步公开,最迟不超过10个工作日。(五)解读要求1解读应准确传达文件或会议的主要精神,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平实生动,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讲清楚、讲透彻,提升解读效果,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2 .政策文件解读应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点,重点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依据、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推进措施、新旧政策差异等进行详细介绍,引用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应作出解释说明,帮助公众准确理解把握政策精神,避免误解误读。3 .会议精神解读应重点对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议定事项、下一步工作措施等进行详细介绍,增进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4 .民族地区结合当地实际,运用民
5、族语言对重要政策文件、重大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六)解读方式和形式1.根据文件或会议的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读,解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2)新闻稿件;(3)评论员文章;(4)在线访谈。2.根据受众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解读,解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图片;(2)图表;(3)图解;(4)漫画;(5)音频;(6)视频。(七)第三方解读可由熟悉相关领域情况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评论员和新闻媒体等第三方力量解读,提高政策解读的权威性、专业性、针对性和贴近性。四、回应关切(一)原则坚持主动引导、解疑惑释、有效回应的原则。(二)工作
6、机制应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构建与宣传、网信、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三)收集1应安排专人进行网络日常巡查,通过网站、论坛、两微一端”等渠道收集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务舆情信息。2.政务舆情信息收集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1)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的;(2)涉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政策文件的;(3)涉及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义务教育、金融风险等重大突发事件且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4)涉及公平正义、民生民本等经济社会热点以及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等容易引发重
7、大突发舆情事件的;(5)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6)可能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四)研判评估1对舆情事件进行橱里,主要包括舆情事件爆发背景、境内外舆情态势分析、舆论观点整理等方面,对后续传播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制定应急处置方案。2.出台重要改革措施以及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政策文件时,牵头起草部门应做好舆情风险评估。(五)处置应区分不同情况,对政务舆情进行分类处置。(六)报告在舆情处置的同时,及时向上级报告基本事实,其他需进行详细调查的事实或结论持续跟进报告。(七)回应1 .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2 .回应责任(1)涉事责任部门是第
8、一责任主体。(2)对涉及省政府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部署的政务舆情,省级相关部门是回应主体;涉及各市、县的政务舆情,属地涉事责任部门是回应主体;涉及多个市(州)的政务舆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是回应主体。政府办公厅(室)做好组织协调工作。3 .回应时限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应快速反应,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省级部门和市(州)、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应带头主动回应。4 .回应渠道和方式一般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回应,根据舆情影响程度和范围,还可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方式回应。5 .回应要求(1)
9、应实事求是,针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关键问题进行回应,耐心解释说明,加强引导,及时化解矛盾。(2)应把握好尺度和分寸,防止引发次生舆情。(3)对建设性意见建议,吸收采纳情况应对外公开。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研究解决的情况应对外公布。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调杳处置情况应及时发布。对公众不了解情况、存在模棚认识的,应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对错误看法,应及时发布信息进行引导和纠正。对虚假和不实信息,在及时回应的同时,将涉嫌违法的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八)持续监测应持续监测网络舆情走势,采取有雌施,防止舆情回温或引发次生舆情。五、公众参与(一)公众参与形式公众可
10、参与政府组织的有关会议和活动,参与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重大行政决策网上征求意见;2 .公众列席政府会议;3 .政府开放日;4 .在线互动。(二)重大行政决策网上征求意见1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实行预公开,包括但不限于:(1)重点计划规划;(2)重要改革方案;(3)重大政策措施;(4)重大民生事项;(5)重大建设项目。2.应将收到的公众意见建议采纳情况予以公开,并就未采纳意见说明理由。(三)公众列席政府会议1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政府常务会议、政府全体会议、政府专题会议中涉及以下内容的议题,可邀请公众代表列席:(1)涉及社会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重大行政决策;(2)涉及住房、教育、环保、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资源开发等事项;(3)涉及社会综合治理相关事项。2 .公众代表应与列席会议议题相关。3 .公众代表应遵守会议或活动有关纪律要求,有权发表与议题相关的个人意见,但不参与会议表决。(四)在线互动可邀请公众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在线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