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64850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主题选定:医院内每天人来人往,如果有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怎么办?此时心肺复苏技术(CPR)是抢救病人的基本措施,特别是在基础生命阶段更是决定性环节。如果第一目击者恰好是经过医院培训的人员则能及时挽救生命;如果不是,患者就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抢救,结果就截然不同。为了提高院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人群的生存几率,我院建立院内急救医疗体系,包括组建急救小组、建立急救流程、培训人员、资料记录等,当医院任何场所一旦发生危急人员生命的紧急情况时,急救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施予最有效的急救措施。现况把握与原因分析:针对院区内抢救工作存在的不足,如第一目击者无法行心肺复苏技术而又不能准确、快速

2、地联系到专业抢救人员,以及抢救人员技术参差不齐、责任划分不清、到达时间较久,以至于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我们沿着各种问题寻找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见图D0图1建立院内急救医疗体系的背景PDCA循环:P我们依靠团队协作,针对图1所列院内急救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对策(建立急救医疗团队、分配院内责任区域、培训人员、开通应急专线并设立急救代码、统一记录格式等),并制定质量指标监控计划(见表1)。将心肺复苏记录单与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记录作为数据来源分析。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由急救小组护士记录并交医务部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量为全院广播呼叫的急救数量数据监测期限为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每月持续监测。

3、在次月完成前月的数据统计。改进目标为广播呼叫后5分钟内提供有效生命支持。表1抢救小组5分钟到达现场比例监控计划指标类型口结构口过程口结果过程和结果检测时间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监测频率每月数据来源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方法学回顾性口现状监测区域全院目标值5分钟D1 .组建院内急救医疗团队(EMT)o院内急救团队由组长、执行秘书及急救小组组成,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组长,医务部指派人员担任执行秘书,急救医疗小组成员:急诊科医师、护士及中心监护室医师、护士各为一组;脑科重症监护室医师、护士与麻醉科医师共同组成一组。共成立3组医疗急救小组。2 .分配院内责任区域(见图2)(除医院监护单元即IC.N

4、ICU、S1CU、胸外监护、心脏大血管监护、CCUER、OR、麻醉科以外的区域):门诊大楼(9号楼)包括门诊地下1层及2层、医院花园、放射楼3层、医院大门及外围、美容中心(11号楼)、眼科门诊楼(10号楼)、行政区,急救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二唤医师、护士负责支援抢救.脑科楼(6号楼)、国保楼(7号楼)、肠道发热门诊楼(5号楼),急救小组成员由脑科重症二唤医师、护士及麻醉二唤医师支援抢救。病房1号楼、2号楼、3号楼、辅助综合楼(12号楼)、营养食堂等,急救小组成员由中心ICU的二唤医师、护士支援抢救。3 .人员培训。院内急救医疗体系是针对院内发生的所有心跳呼吸骤停人群,包括门诊与住院、病患与非病患,

5、凡在院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人均为院内急救小组抢救的对象,为保证心跳呼吸骤停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救治,我院组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心肺复苏技术(CPR)及高级生命支持(AC1S)培训课程,CPR包括单人、双人、成年人及婴儿。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对象为医院所有员工.包括医师、护士、医技、行政及后勤工作人员;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对象为呼吸内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脑重症医学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烧伤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的全体医师,培训标准均严格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AC1S标准进行,培训及考核均由获得AHAAC1S培训授课资质、从事多年相关培训工作的教师负责开展、4 .开通

6、应急专线,设立急救代码。为使院内急救小组能够迅速做出回应,我院为急救小组专门设立通报系统。当发现有急救需要时,院内人员可立刻拨打总机应急专线XXXX,报告急救代码:地点+999,总机广播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呼救讯息。当院内广播系统呼叫,“地点+999”(如放射科三楼)时,负责相应区域的急救小组成员会携带轻便急救箱在5分钟之内赶到事发地。5 .标配急救设备。人员配备是急救的保障,急救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直接影响到院内的紧急救援水平。为更迅速、更便捷地获取设备.医院对楼群各楼层的急救设备进行标配,包括抢救车和除颤仪,设备放置点在各楼层相同位置。急救医疗小组携带的轻便急救箱也统一配备,箱中均为急救

7、所需物品,如肾上腺素、止血带、不同类型的留置针、薄膜、自粘绷带、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棉签、简易呼吸皮囊、面罩、急救记录单、笔、电筒等。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新急救设备。6 .确定呼叫判断标准。呼吸心跳骤停者的临床诊断标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突发性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呼吸音、心音消失;心电图表现为直线或室颤;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7 .统一记录格式,客观分析资料。心肺复苏记录单与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是院内急救事件的专用表单。当院内启动急救呼叫,急救流程完成且患者安全转运后,急救小组护士负责记录心肺复苏记录单和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心肺复苏记录单(一式两份)、急救事件资料

8、收集表待医师签名确认后,心肺复苏记录单(白色)一份留存病历,(蓝色)一份和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送回急救小组执行秘书统计。C经过建立院内急救体系、综合干预和跨团队协作,我院抢救小组5分钟内到达现场率的质量改进项目获得显著成效,指标控制在目标值(5分钟)之内。其中,20XX年1月至12月,抢救小组月平均到达现场的时间从5分钟降至3.1分钟以下。20XX年6月,监测指标降至2.8分钟。20XX年度,全院共呼叫急救小组61次,其中急诊科抢救21次、ICU抢救25次、麻醉科及NICU抢救15次。急救小组到场进行CPR共28次(17次自发循环恢复R。SC)成功,11次死亡),33次未行CPR。启动呼叫的患者

9、进行CPR后R。SC成功率达60.7%。20XX年上半年全院共呼叫急救小组51次,其中急诊科抢救25次、ICU抢救21次、麻醉科及N1CU抢救5次。急救小组到场进行CPR共17次(12次自发循环恢复(R。SC)成功,5次死亡),34次未行CPR。启动呼叫的患者进行CPR后R。SC成功率达70.6%。经多次模拟及实际发生的急救事件验证,急救小组每次均能在5分钟内到达事发地。呼叫急救小组更为理性.会经医护人员判断后再确定是否呼叫急救小组。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的内容填写也逐步完善。A众所周知,医院是人口密集的场所,一旦在院内发生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些对挽救生命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管理好急救团队,如何做好全院员工的心肺复苏培训工作,都是医院管理层一直在探索并努力实践的事务。现在我院急救小组每次均能在5分钟内到达事发地行有效生命支持,但还存在心肺复苏记录单与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未及时E交或丢失的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20XX年7月起我院每日由专人联系消控中心并与相关急救小组核对,以确保完整收集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并在次月通过监控核对前一月的急救到达时间,确保表格填写的正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