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主题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克木主题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金克木主题练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金克木侯硕之一一这是我只见过两面而终身不忘的朋友。“硕之性格孤僻,不好交际,没有多少朋友。他对我说过的朋友就是你。听说你们在清华园看星谈了一夜,你为什么不为他写点什么?硕之的哥哥侯仁之对我说。我也记得侯硕之。可是关于他,我又能说出什么呢?我们总共只见面两次。第一次在清华园,他还是学生;第二次在昆明,他已经工作。随后过了没有几年,我听到传说,他在去西北的路上遭遇土匪,不幸被害了。他是个穷学生,孤身一人,说是去陕甘工作,怎么可能在西北荒原上有人对他谋财害命呢?究竟是谁害死了他?他究竟要去西北什么地方?要去做什么?谁也说不出。抗战时期的西北是会令人想到陕北的。难道这里
2、面没有政治气味?个文科理科兼优而学工科的青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夭折了。他像一颗流星,一闪光就没了,但不是在天上,是在地上,在人世。流星可以留下含有特种金属的陨石。他留下的是什么?是一本宇宙之大。三十年代初期,英国天文学家秦斯的一本新书传到中国。这书用通俗文笔描述天象又解释宇宙膨胀学说。不约而同有三个人翻译。一是南京天文台的人,译出书名是闲话星空,商务印书馆先出版。一是侯硕之,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生,译出书名是宇宙之大,开明书店出版。第三个是我,照原书名译作流转的星辰。我的朋友沈元骥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两个译者都是我的朋友,你们也作个谈天文的朋友吧。我来介绍。”暑假刚开始,我收到清华大学侯硕之来
3、信,约我去清华观星谈天。英国天文学家的本书使我们成为一见如故的朋友。人和人之间真像是有所谓缘分的。我告诉他,我没学过数学物理。他笑了,说:“我现在学工程,在高中可是学文科的。仁之学的是理科。考大学时我们两人颠倒过来了。他进燕京历史系,我进清华电机系。你猜我入学考试高级数学得几分?两分。”那时高中文理分科,学文科的不进一步学数学物理。他怎么能进清华电机系呢?他解释道:“幸亏清华入学考试分两次计算。先算国文英文初级数学,我得了将近一百分。可是第二次照理工科要求考试计分,高级数学我全没学过,看卷老师开恩,没给零分,给了两分。清华规定有一门零分就不算总分了。有两分还得算。结果是除这一门以外门门高分。取
4、不取?决定不下来。工学院长交给系主任决定。他判断这是个文科学生改学工科,不取太可惜了。进来再说,学工不成让他转系。这个学生一定要。就这样入了学。”他又说:“考大学时我想,得学点实用的东西。中国将来不管怎么样都需要发展电力工业。没有电,什么都谈不到。只要不亡国,就要有电。没有电,迟早还会亡国。不管清华电机系有多难考,我也要进。“他笑了。真是个天真而有志气的人。他又为什么喜欢天文?“我进工科,还是喜欢文科。理科中的文科就是天文。”我懂得,那时日本军阀已经占领中国东北,为了国,他放弃文而学工。但兴趣仍在文,那就是天文。那一夜,我们谈天说地讲电力,把莎士比亚诗句连上宇宙膨胀、相对论,谈中国和世界,宇宙
5、和人生,文学和科学,梦想和现实,希望和失望,他不掩饰自己的抱负和缺憾。我的倾听表明我的佩服。他又说又笑,我真看不出他平时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那时我们只是在人生道路上偶尔相逢的两个过客,一无顾忌,放心,信口,谁也不笑谁。当时以为这一夜过去就忘了,哪里想到他久久不忘而我也记到了今天?我在昆明再见他时,他已经毕业,在一个什么机关里工作了。那正是欧战爆发后不久。他完全失去了在清华园时的兴高采烈的气概。一副严肃而有点暗淡的面容使我很吃惊。他说,天文不谈了。在西南开发水电也没什么指望了,不知怎么才能为抗战出点力。仁之沦陷在北平,但燕京大学还在,日本还没有进攻美国,仁之还在研究历史地理。这时学文学理学工的差别
6、不大了,都有点用处,又都没有多大用处。他透露出想到别处去,好像说过去西北可能有机会,我没有在意,我只觉得他和先前那位大学生真是判若两人了。在“宇宙之大”中,一颗流星的闪过,不论多么显耀,也是极其渺小的。在中国之大中,一个极有希望的青年中途夭折也是非常微末的。但是在逝者的亲人和好友的心中,不论流星的放光时间是多么短行的一瞬,它是永恒的,不会熄灭的。(有删改)(I)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点出作者与侯硕之友谊的特别之处,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自然引出下文对侯硕之的回忆。B.侯硕之不幸被害的遭遇让作者疑惑重重,他分别就事件可能性、凶手、目的地、出行动
7、机和政治背景进行发问。C.侯硕之由文科改学工科的传奇经历,既表现出他的天真与志气,也显现出当时清华大学包容大气的教学风气。D.作者在昆明与工作后的侯硕之再见面,对他褪去年轻时的神采感到惊讶,也因他消沉颓丧的言语而失望痛心(2)作者与侯硕之只见过两面,为什么记忆至今?请谈谈你的看法。(3)人世流星的比喻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
8、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归纳。(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缜含哲理、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解答】(1)D.依据原文“他完全失去了在清华园时的兴高采烈的气概。一副严肃而有点暗淡的面容使我很吃惊”,“因他消沉颓丧的言语而失望痛心”于原文无据。故选:D。(2)依据原文“英国天文学家的一本书使我们成为一见如故的朋友。人和人之间真像是有所谓缘分的”,作者与侯硕之相识,是因翻译了同一本天文学著作,缘分特别。依据原文“那一夜,我们谈天说地讲电力,把莎士
9、比亚诗句连上宇宙膨胀、相对论,谈中国和世界,宇宙和人生,文学和科学,梦想和现实,希望和失望,他不掩饰自己的抱负和缺憾。我的倾听表明我的佩服C他又说又笑,我真看不出他平时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那时我们只是在人生道路上偶尔相逢的两个过客,一无顾忌,放心,信口,谁也不笑谁。当时以为这一夜过去就忘了,哪里想到他久久不忘而我也记到了今天?”,两位青年志趣相投,精神相知,友谊纯粹。依据原文“他完全失去了在清华园时的兴高采烈的气概。一副严肃而有点暗淡的面容使我很吃惊”,再见面时,侯硕之的变化让作者惊讶,依据原文“在中国之大中,一个极有希望的青年中途夭折也是非常微末的。但是在逝者的亲人和好友的心中,不论流星的放光
10、时间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它是永恒的,不会熄灭的“,其后来的命运遭遇乂让作者无限感慨,记忆深刻。(3)依据原文“一个文科理科兼优而学工科的青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夭折了。他像一颗流星,一闪光就没了,但不是在天上,是在地上,在人世”,人世流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侯硕之如流星般闪耀的才华和一闪而过的短暂生命。依据原文“一个文科理科兼优而学工科的青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夭折了。他像一颗流星,一闪光就没了,但不是在天上,是在地上,在人世”“在中国之大中,一个极有希望的青年中途夭折也是非常微末的。但是在逝者的亲人和好友的心中,不论流星的放光时间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它是永恒的,不会熄灭的“,人世流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贯
11、穿首尾,“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文章的标题也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与这一比喻有密切关系,作者把侯硕之比为一颗人世流星,“我的倾听表明我的佩服”,借此抒发对侯硕之的崇敬、缅怀之情,虽然侯硕之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哲,但也如流星一样璀璨,表达对友人生命价值的肯定。答案:(1)D(2)作者与侯硕之相识,是因翻译了同一本天文学著作,缘分特别。两位青年志趣相投,精神相知,友谊纯粹。再见面时,侯硕之的变化让作者惊讶,其后来的命运遭遇又让作者无限感慨,记忆深刻。(3)人世流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侯硕之如流星般闪耀的才华和一闪而过的短暂生命。人世流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贯穿首尾,文章的标题也由此而来。
12、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与这一比喻有密切关系,作者借此抒发对侯硕之的崇敬、缅怀之情,表达对友人生命价值的肯定。【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张建安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肺,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骏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陈世骗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骗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
13、: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骗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邵可侣走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据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
14、,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破。当陈世腺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骗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
15、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
16、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吴必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