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说古玺:齐国玺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风说古玺:齐国玺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清风说古玺印:齐国玺印原创2023-11-0111:32清风徐来慢拂柳清风说古玺印:齐国玺印在印学史上,战国玺印一向以风格多样著称,其风格的形成大多源于创作过程中章法的匠心独运、分朱布白的巧妙变化及形制的多样性等等,然而真正做到印从书出并确立其低于主体风格的,楚国玺印无疑是最具有原创意义的典范。但是我们今天想跳过楚国,先为大家谈谈齐国的玺印。其原因是春秋五霸齐桓公为先,其治下的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
2、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我们一致讲艺术是文化的衍生或者另一种表达,而对艺术影响最深的亦是其时的文化倾向。其时正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的篆刻艺术,难免受到影响。我们也会以齐、楚、燕、晋、秦的顺序为大家介绍。闻故司马玄”潸见徐弟徨拂柳右司马岐当今潸见徐弟慢沈柳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时间是华夏文化学术的中心,齐国的玺印文字笔画均匀,体势修长,装饰趣味浓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官玺造型奇险,线质粗狂,有的印面上方凸起,形制奇特。齐国官玺以阴文居多,或有边框,少有竖线界格。齐国玺印有一部分是匐印,印面大、字数多。为古玺印林中的恢弘巨制。司徒师司马鼓玺工弟清见徐弟慢拂柳战国时期陶器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当时各大诸侯国的
3、主要城市都有陶铭出土。据考,在陶器上用尖器刻划文字的时代大约始于商代早期,要更早于殷商甲骨文,字形也比甲骨文古朴。战国陶器的特点在于其文字大多是用陶玺在陶胚上铃印而成,由于他的特殊表现手法,与古玺印相比,更显得活跃而富有情趣。齐国故都临淄就是古陶铭出土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从字迹观察,齐国陶铭线条质朴凝重,起伏不是很大,通过其圆转流畅的用刀,其笔势墨态得以再现。口左鼓司马信玺9元清见徐弟慢拂柳这个时期的古玺印是篆刻艺术的孕育萌芽阶段,观其刀法且不要以今日石质材料的篆刻眼光看待,更多该集中在字法、章法和灵动的气韵上Q左桁康木首先带来的是一方战国齐国铜质官玺,此印出土于山东临淄,原为中国古籍收藏家,
4、文物鉴藏家周叔强(1891-1984)旧藏,现存于天津博物馆。这是一方烙木印,呈圆筒状,中空,可纳柄。印文:左桁原木,左桁是掌管山林的职司;縻木,表明是仓縻的木材。其时的战国古玺印还是以实用为主,烙木、烙马印都作朱文印,为求烙印清晰,先秦文字不规则的印文形状决定了外框宜方宜圆,与之后秦汉方整的缪篆配以方形外框有所不同。烙木、烙马印,特别是烙马印规制更大,与其实用用途有关,之后我们还会介绍。此印我们可以以欣赏随形闲章的角度来欣赏。宽边细文,文字不做过多的印化处理,而是保持其书写的古朴自然形态。随圆边的形状,四字自然排列,又有如今篆刻常见的随形的特点,但未作过多的拉伸和变形处理。按文字笔画的多少,
5、形成一种对角的呼应,亦随着笔画的多少而决定字的大小,而未作可以的处理。左与木笔画少,字形便小,桁桁与縻字笔画多,字形大,自然占据更多印面,特别是縻字,笔画繁多,字形宽绰,特别是攵部位于右上角,左右错位,大小悬殊,如果是作印化处理,必然会将书画拉长至于左侧等长,这便是古玺印面的自然的处理,而非人为印化的地方,看似不十分对称,又有一种奇妙天成的自然灵动。再加上八个圆点的处理,更加显得活泼与跳跃,点睛不过如此。桁的木部作交叉状,又在行下部,以如今篆刻学的角度是一种挪移的章法,以后我们遇到这样偏扁的字也都可以作这样的处理。这里木部的处理更加精妙的是避免了和”木字的雷同,从而导致的板滞感,同部不同形,同
6、字不同法,亦是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工至浦凤徐弟慢镐卯印章方寸之地,每一丝雷同的板滞都会被无限的放大,同样每一份小心思的灵动融入都会有奇效。此玺整体四字,随圆布势,又不过分刻意,对角的呼应保持印面的中正之气,点睛之点,灵动自然,大量的留白使得印面气息流动,浑然天成。篆刻冷知识之印泥:如今我们看到的用印泥铃印在宣纸之上的篆刻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使用封泥。那时的封泥和如今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湿透。当时的公文和书信是用漆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在写好了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把它们捆在起,然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铃上印记,作为封检的标记发出去。这种泥丸称为封泥,也称为泥封。印泥据记载,是魏晋时期才开始有的,而在书画作品上铃印印章,是始于北宋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