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二.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国开2023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作业论述题: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1:自然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系统其他生命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要树立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
2、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自然观。现代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都已经证明,自然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系统其他生命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要树立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3、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推动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人民主体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阐释都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此外,我
4、们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实际上是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什么人的问题”。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生态正义观。就我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要“协同推进人民幸福、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就世界而言,中国坚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参考答案2:人类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生存和发展:人类需要自然界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壤、石油等,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类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城市化
5、进程、交通运输等,都会对自然界造成影响。例如,工业污染会对空气和水质造成污染。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依赖自然界的资源,自然界也依赖人类来维护生态平衡。例如,人类通过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措施,可以促进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又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提供食物、药材、科学研究等。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并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人类也应当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命是有限的,应当合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总的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
6、界的资源,以促进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参考答案3: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
7、史观的重要内容。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
8、的制约。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环境污染相比,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水土
9、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再次,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自然界要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很少考虑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对自然界的征服,而没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当代意义首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不仅强调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工业化是两者统一的基础,进一步表明了生产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今天这种
10、作用体现在科技的进步上。科技的进步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科学技术即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双刃剑”,所以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必须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来考察,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地发展。当代人要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辩证统一,加深对自然界的存在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其次,从新审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全球性问题迫使现代人反思如何保护环境、走出生存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自然观、历史观的问题,而且也
11、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文化、观念和制度等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环保意识,尊重、热爱、善待自然,并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消灭剥削、避免资本统一一切,不让资本无限制地释放造成对自然界过度地掠夺和破坏。因为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考虑到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千万不要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避免“竭泽而渔的悲剧,人类更不能过分地陶醉于
12、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基本国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其次,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共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客服主观盲目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在“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人类要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一一生态文明迈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生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再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制度应该先行,要逐步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