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献给时间最好的礼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是献给时间最好的礼物.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成长是献给时间最好的礼物从入职之初的老师,到工作了若干年,拿到了荣誉,评上了职称,我们的周围有太多这样的老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很低,更没有职业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是没有享受到职业成长带来的快乐。教师的幸福感,很多时候来自于教师专业的不断成长。一路教书,一路成长,生命才会有美好的遇见,这也符合我对理想中教师形象的认识。一、困境即发现相比很多老师,我很幸运。一路走来我遇见过很多帮扶我、鼓励我、信任我的恩师,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工作的第二年,代表拱墅区参加杭州市语文优质课评比。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幸运。我还清楚记得,当时我怎么突出重围,赢得比赛机
2、会的。学校的语文组开会,说起优质课比赛的事,很多老师不愿意上,我说:“那让我去试试吧。”就这样,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区里脱颖而出,走进了决赛。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不可知的机会,都可以去试试,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况且试一试本身就表明了我们工作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只是,幸运来得太突然,当时的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把握。那一次比赛,最终钱羽而归,只拿了二等奖。我沉湎在难过、遗憾、自责、无奈等种种情绪中,害怕他人问起比赛所有的信息,想逃避,但我又没办法回避。就这样,我在困境中沉沦了一段时间,尔后开始了反思与改变。我发现入职以来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太肤浅,太粗糙,太感性,其实当时的我连语文是什么
3、都没搞清楚。面对一篇课文,我跟学生一样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不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秘密,从文本中揭示学生的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沉入过文本。我没有握紧语言文字这一缰绳。即使是优质课评比,我也没有和学生一起在字里行间散步慢慢走,慢慢欣赏。我恍然大悟,我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我辜负了语文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我开始觉醒!长期自觉训练语文老师的童子功一一文本解读能力。我抛开一切拐杖,直面文本,独立思考,裸读文本。我发现:文本裸读是一次语言玩索之旅,要从寻常之处,萃取语文的精华。文本裸读是一次思维历练之旅,要有推陈出新,发现自我的勇气。文本裸读是一次教学成长之旅,要下
4、足笨功夫,才能练就真功夫。二、课堂即天地语文老师要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珍视我们的课堂。课堂的天地里有语文的尊严、语文教师的价值,还有师生的成长。这些年我也会偷懒,但始终不敢怠慢课堂。尤其在备课和上课上,不敢有丝毫马虎。不论是单篇课文的备课,还是任务群教学的备课,或者是大单元教学整体备课,我始终坚持写详案,因为只有自己在文本里摸爬滚打过了,只有自己有充分的思考与预设,课堂才可能有灵动和丰富。3月5号晚上核舟记备课,教学设计总共2348字。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多篇任务群教学的备课笔记,全文6763字。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整体教学备课笔记,全文9876字。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
5、的备课笔记,全文9177字。当然,转为教学设计前,最重要的是独立的解读与思考,与文本对话,记录阅读批注,这也成为了我坚持的功课。来来回回走在文本之间,穿梭在文字之间,我训练了语感,收获了惊喜,培养了发现力。教学结束后,坚持写教后记,及时对课堂进行复盘与总结,让得失留下来,让智慧沉淀下来,让缺憾走进理性的反思层面。三、挑战即突破教师的成长要警惕舒适区,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停留在舒适区,就容易滋生惰性,贪图安逸,机械重复,故步自封,教学就会失去活力。来钱学森学校之前,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文言文教学,也懂得一点点文言文教学,为此还出版过回归言语形式的文言文教学专著。那时候我也是这
6、么认为的。我还想过,要继续深耕文言文的课堂。但是,越这样想,我就很难走出我的教学舒适区。2023年9月来钱学森学校后,我从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跟着吴丹青老师、孔晓玲老师、叶晓峰老师等几位导师学习,只要有挑战自己的机会,或上课或讲座或观点报告,我会十分珍惜,努力把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作为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时机。我挑战了跨学科学教学一一钱学森墙绘设计。我挑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公开课一一少年正是读书时。我开设了上城区期末写作复习课一一定格美好,书写父爱。我跟着孔老师接触了古诗文的吟诵教学,并做了两场公益直播。过去的3月份,在朱奕晴老师的信任与推荐下,我面向全区七、八年级的老师作了“创意型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施建议的观点报告。挑战自己相对陌生的领域,与自我的惰性、习性对抗,突破自我,走向更专业的自我。事实证明,挑战自我就是突破自我,而成长就在须臾之间。我喜欢变化的课堂,喜欢接受有挑战的任务,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喜欢在困境中寻找机会,看到全新的自己。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的成长无关乎年龄与教龄。教无止境,才能避免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语文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