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综合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综合训练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综合训练一、单选题1、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希腊()A.人文主义思潮兴盛B.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C.政治环境民主宽松D.近海、多山、平原较少3、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陆、海两路的对外贸易中,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
2、、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由此可知元朝的对外贸易()A.活跃了国内市场B.使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重了人民负担D.加强了同欧美地区的经济交流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战国布币唐开元通宝()商代贝币5、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C.审美观念的不同D.商品交易的需要.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6、据
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商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7、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形势影响对外商贸发展D.少数民族政权
4、不重视丝路贸易8、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充满曲折,其主要原因是()A.水陆交通不便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市与坊界限被打破D.统治者绝对禁止对外贸易9、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政府重视对外商贸交流C.中枢权力体系得到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0、北宋时期曾经因为交子无法兑换引发诉讼,后来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革伪造之弊”。这表明()A.宋代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产生D.政府部分介入有助金融稳定11
5、、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资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A.古代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主导地位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1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A.官方的朝贡贸易B.民间的月港贸易C.传统的丝绸之路D.边境的榷场贸易1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A.商业经
6、营领域扩大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1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一一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15、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A,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B,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C.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D.实物借
7、贷形式比较普遍16、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17、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
8、断18、汉以前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实物来支付的;到了西汉,官俸名义上虽然叫若干石,但在实际发放时,有的发一半谷粟、一半铜钱,有的则完全发钱。这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减少B.拜金主义兴起C.中央集权加强D.商业贸易发展19、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20、据下图,分析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南方
9、自然条件优越21、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22、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二、材料题23、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
10、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缗”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
11、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
12、下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外交倡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
13、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
14、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三、论述题25、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
15、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规范餐饮业的意义。题干提及的宋代政府规范餐饮业的政策,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利,D项符合题意。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饮食特点形成与商贸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材料可知,古希腊人的饮食中,橄榄油和葡萄酒来自阿提卡,谷物和干鱼来自黑海,椰枣来自腓尼基,干酪来自西西里,这反映出古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3、答案:A解析:根据“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可得出元代输入的商品使国内商品的种类增加,活跃了国内市场,A项正确;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与人民负担无关,排除C;当时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排除D。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杂乱形态(战国货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战国货币是铜币,而北宋是交子与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