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完整版)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占门急诊就诊首位,也是导致儿童住院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病毒占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61.4%77.1%我国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病毒的检出率为70.3%,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所占比例更高。目前呼吸道病毒的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有限,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1interventions,NP1S)是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方式。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流行以来,规范的NP
2、Is备受关注。NPIS是指对感染性疾病传播有预防作用的行为,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措施、社会措施及旅行限制,具有降低病毒感染率,延迟感染高峰,缩小感染范围及控制感染流行的作用。呼吸道病毒大流行期间的NPIs包括佩戴口罩、进行手卫生(handhygiene)x遵守呼吸礼仪(respiratoryetiquette)x通风、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SUrfaCec1eaninganddisinfection)、保持社交距离、停课、隔离、关闭场所及旅行限制等。NPIs大范围的严格实施有效抑制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zSA
3、RS-CoV).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SARS-CoV-2的大流行。且SARS-CoV-2大流行期间实施的NPIs同时减少了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也减少了病毒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在病毒季节性流行和日常感染的预防中,停课、集中隔离、关闭场所及旅行限制等不再适合持续实施,但其他NPIs仍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为规范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NPIs,特组织专家以临床医师和家长为目标人群制定此共识。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传播特点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1virus,RSV)x鼻病毒(rhinovirus,RhV)x流感病毒(inf1uenzav
4、irus,IV)、腺病毒(adenovirus,AdV)、副流感病毒(ParainfIUenZavirus,PIV)x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偏肺病毒(metapneumovirus,MPV)、博卡病毒(bocaviruszBoV)xSARS-CoV和SARS-CoV-2等。其中IV、SARS-CoV和SARS-CoV-2能够导致全球大流行JV和RSV等具有区域季节性流行的特征。呼吸道病毒的传播能力、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是决定其能否传播并导致感染的关键因素。1.1 呼吸道病毒的传播能力传播能力是指病毒从一个宿主有效转移至另一个宿主的能力。了解呼吸道病毒的传播能力有助于评估其
5、能否导致大流行或季节性流行。基本传染指数(basicreproductionnumber,Ro)是描述病毒传播能力的常用参数,指在完全易感人群中每个病例平均传播的病例数。不同病毒的RO不同,RO越大代表病毒传播能力越强,R01表明每个现有感染者会导致1个以上新感染病例的出现,能够引起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受感染者与易感者的接触比例、群体免疫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同种病毒在不同人群和场景中的RO不完全相同,见表1。表1常见儿童呼吸道病毒的Ro病毒ROSARS-CoV-2AIPha毒株2.04.0SARS-CoV-2De1ta毒株3.28.0SARS-CoV-2Omicron毒株5.524OSARS-
6、CoV2.03.0CoV0.58.0IV1.0-21.0RSV0.921.9AdV2.35.1RhV1.22.7PIV2.32.7MPV1.11.4注:RO:基本传染指数;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CoV:冠状病毒;IV:流感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AdV:腺病毒;RhV:鼻病毒;PIV:副流感病毒;MPV:偏肺病毒;a最高值24.0为南非的研究数据,是在没有免疫逃避的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数值上限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大流行是指一定时间内病毒感染迅速传播,其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平均水平,波及全国甚至全球。大流行的前提是人群普遍
7、缺乏对该病毒的免疫力,群体免疫水平不存在或很低。季节性流行则是指受环境因素及群体免疫影响,病毒感染发病率在固定季节升高。感染高峰过后,人群暂时获得的免疫力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并且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随季节变化逐渐有利于病毒传播,导致呼吸道病毒感染出现季节性流行。免疫个体比例达到群体免疫阈值时,呼吸道病毒的传播能力下降,季节性流行逐渐结束。1.2 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呼吸道病毒主要经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病毒的空气传播可以通过飞沫或气溶胶发生,目前普遍将直径5m的颗粒视为飞沫,直径5m的颗粒视为气溶胶。咳嗽、打喷嚏、说话和唱歌等活动均可产生直径从0.1100.0m不等的气溶胶和/或飞沫,并随着活动
8、强度的增加,飞沫和气溶胶排出数量增加。飞沫颗粒直径较大,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运动距离2mo而气溶胶可以在空气中停留3hz运动距离可达68mo咳嗽或打喷嚏能够使喷出的液滴迅速蒸发,产生的气溶胶更多,病毒的传播范围更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身高差增加了病毒经空气传播感染儿童的风险,在距离12m、高度差50-70cm时,飞沫和气溶胶的浓度最大。冲洗马桶产生的气溶胶颗粒能够达到儿童站立的高度,会增加AdV和SARS-CoV-2等可经粪便排出的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风险。病毒的接触传播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指易感者与感染者面部、颈部或其他暴露皮肤接触导致的病毒传播。这一过程中病毒的转移效率是50%
9、,并且易感者距离感染源越近,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越多。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与含病毒分泌物或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接触而导致的病毒传播。病毒的存活时间受污染物材质、病毒特性以及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IV、PIV.RSV和CoV等具有包膜,能够在分泌物或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间接接触过程中,手部皮肤与物体间的病毒转移效率为65%,并且随后34%的病毒能够转移至口腔。儿童手部与颌面部的接触频率高于成人,据统计婴幼儿手与口平均每3min接触1次,36岁儿童手和口平均每小时接触9.5次,611岁儿童手口接触频率为每小时2.9-67次。儿童在幼托机构、学校等场所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直接接触机会较成
10、人更多,并且儿童通过桌椅、把手及玩具等发生病毒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也较局Jo1.3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处于不断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婴幼儿时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可达68次/年。几乎所有儿童在01岁都感染过RhV,02岁儿童都至少发生过1次RSV感染。新生儿和婴幼儿对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力主要来自于免疫接种和母源性抗体,但目前可用于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疫苗有限,且大部分疫苗缺乏新生儿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母源性抗体滴度在出生后6个月内下降甚至消失,1岁时儿童体内的IgG为成人水平的70%o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发育,学龄前期成熟,青春期时达到成
11、人水平。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所获得的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短期内逐渐减弱,可再次或反复感染同种呼吸道病毒。与成人的交流互动以及免疫债(immunedebt)的形成也增加了儿童的感染风险。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与成人的交流和接触不可避免,成人呼吸道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是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之-O免疫债是指特定时间(如呼吸道病毒大流行采取严格社交限制期间)内人群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使其免疫水平较前下降,增加了儿童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易感性。由于以上因素,儿童对呼吸道病毒普遍易感,并且易感性贯穿整个儿童时期。在可获得疫苗种类有限的情况下,规范地实施NPIS能够阻止病毒传播,有效预防儿童呼吸道病毒
12、感染。2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NP1S的规范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NPIs具有其特殊性和挑战性,需要不断地规范,达到减少病毒传播,保护易感儿童的目的。2.1 佩戴口罩2.1.1 佩戴口罩的年龄推荐(1)建议6岁儿童可自行佩戴口罩;(2)36岁儿童需在成人持续照护下佩戴口罩;(3)不建议3岁儿童佩戴口罩。依据关于儿童佩戴口罩的年龄建议基于“不伤害”原则。存在认知障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育障碍、残疾、佩戴口罩困难或有妨碍佩戴口罩的疾病以及在高海拔地区等环境中,不强迫儿童佩戴口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均建议6岁儿童在已知或怀疑存在呼吸道病毒社区传播的地区佩戴口罩,尤其是在通风不良或无法评估通风情
13、况以及无法保持1m社交距离的环境中。6岁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情绪变化(焦虑、悲伤和痛苦等)、头痛、说话和呼吸困难等不适。因此,在36岁儿童佩戴口罩时需成人进行持续的照顾和看护,减少口罩对其造成的情绪变化和不适,避免手部触及口罩和脸鼻部而导致的感染风险增加。3岁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佩戴口罩易引起呼吸困难,并且其在出现不适或呼吸困难时,不具备自行摘下口罩的能力,会增加窒息的风险。2.1.2 佩戴口罩的时机推荐(1)建议正常儿童在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处于人员密集或环境密闭的公共场所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时佩戴口罩。(2)建议无呼吸困难的呼吸道感染儿童在就医过程中;处于人员密集或环
14、境密闭的公共场所时以及与未感染人员共处一室时佩戴口罩。(3)建议儿童在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以及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依据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健康儿童佩戴口罩能够减少飞沫和气溶胶的吸入。感染儿童佩戴口罩可以减少含病毒飞沫和气溶胶的排出。与未佩戴口罩相比,感染者佩戴口罩能够使病毒的传播减少超过50%o在密闭环境中,含病毒的飞沫和气溶胶更容易聚积,人群的暴露风险增加。在温度为25z相对湿度为60%的室内环境中,飞沫和气溶胶经呼出气流高速传播,在0.5m距离处病毒累积计数可从4.5s的33拷贝(CoPieS)迅速增加至8s的121拷贝。在幼托机构、学校、商场和医院等公共
15、场所,人员聚集性强,互动频率高,吸入含病毒飞沫或气溶胶的可能性大,病毒感染风险高。在室外环境中,温度、湿度及紫外线等因素不利于病毒存活,且飞沫和气溶胶中的病毒载量在气流等因素影响下迅速下降。室外人群密度及近距离交流频率相对较低,病毒空气传播的风险大大降低。佩戴口罩会降低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和舒适度。健康成人佩戴口罩后肺功能出现下降。与外科口罩相比,佩戴N95口罩时,金属条压迫上外侧鼻软骨影响鼻内道及鼻中部的软骨穹窿。N95口罩能够使吸气和呼气阻力分别增加126%和122%,空气交换量减少37%oN95口罩还能够使佩戴者的最大摄氧量降低13%,通气能力降低23%o3-12岁儿童佩戴N95口罩可造成
16、呼吸频率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在健康受试者和有潜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受试者中,轻至中度的运动即可影响心肺功能。2.1.3 口罩类型的选择推荐(1)建议正常儿童使用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2)建议有重症感染或并发症风险的12岁儿童可选用N95口罩。依据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的阻水层、过滤层和吸湿层提供防护的物理屏障,能够阻挡10m颗粒的呼出和吸入,并且对0.3m颗粒的平均过滤效率为76%o口罩的病毒阻断效率主要取决于佩戴时是否与脸部贴合严密,贴合不严密时,可以阻止56.6%的传染性病毒颗粒被吸入;而在密切贴合的情况下,阻止传染性病毒颗粒被吸入的效率能够达到94.8%oN95口罩的高密度无纺布和过滤层结构对0.3m颗粒的平均滤过效率95%,能够有效阻止呼吸道病毒的气溶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