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引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农村信用体系是包含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基础制度、信用标准、联合惩戒机制、金融交易等在内的有机系统。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评级授信和信用评定,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好“三农”问题、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的重要抓手。首先,农村信用体系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有助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落
2、地、落实,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度和政策实施效果。我国于XX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形成农村信用信息网,可为金融决策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并及时反映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不断出现变异毒株,全球疫情演进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受到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
3、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经济形势越是复杂,越要重视农业,稳住农业基本盘。最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健全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从而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有效地投放至有需求的农村经济主体。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2万亿元(截止到XX年7月13日),着力满足贫困人口的贷款需求,有力支持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尽管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我国农村征信覆盖面不断扩大,信用评级体
4、系日益健全。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信用建设存在征信工作权责边界不清、农村信用信息共享难、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较高、农户信用观念普遍较为淡薄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指出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加强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二、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一)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99年,重点是建立农户信用评定制度,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第二阶段始于2009年,以征信服务为切入点,正式开启了大规模、系统化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新征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阶段处于萌芽期,由点
5、至线,相关政策逐步从简化贷款手续、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演化为支持开展信用村评定试点工作。为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细化信用评定标准,扩大农村征信覆盖面。1999年,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的通知(银发1999)245号),首次提出农户的资信评定标准及相应的信用额度。2001年,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1)397号),明确指出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标准,初步建立农村信用评定制度。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处于快速发展期,由线至面,“三信评定”工作由试点转向全面铺开,相关政策从完善农村征信体
6、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信用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多管齐下。为加快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户信用评价模型,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2009年,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29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确立了“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建设原则,明确了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等九项工作任务。(二)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一是农村征信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
7、XX年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共收录11亿自然人和609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其中办理过农户贷款的自然人9976.9万人,办理过农林牧渔类信贷业务的企业及其他组织61.5万户。通过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已累计为1.89亿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占全国2.3亿户农户的82%,同比增长1.61%,其中开展信用评定的农户有133亿户,逐步接近人民银行在2018年征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目标。二是农村信用评级体系日益健全。相较于“重资产、重担保”的城市信用评级体系,我国多地形成了“重信用”的农村信用评级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充分考虑了农村经济特征,弱化资产、收入等硬性条件,强调农户的
8、信用质量、道德评价等软性条件,借助信用信息网络,通过开展“三信评定”使更多农户纳入现代征信体系之中。农村信用评级体系重点突出诚信在评级指标中的占比,农户仅凭自身良好的信用条件即可获取信贷资金支持,极大降低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准入门槛,使信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道德范畴,而且扩展到获取信贷资源等经济领域。三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善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清除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客观障碍,提高农户对金融资源的获得性,从而使农户重视其与金融机构建立的信用关系,更多农户可被纳入现代征信体系。从银行网点分布来看,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稳步提高。根据人民银行XX年9月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XX年)显示
9、,截至XX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7.13%,同比上升0.52%o从助农取款服务点来看,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率继续提升,但支付业务量略有下降。截至XX年末,全国共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89.33万个,同比增加2.27%;农村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共办理支付业务合计3.99亿笔,金额3531.2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34%和0.51%。从农村地区银行账户使用来看,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数量稳步增长。截至XX年末,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7.41亿户,同比增长4.94%;农村银行卡发卡量约38亿张,同比增长7.26%0从农村电子支付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使用普及率持续提升。截至XX年末
10、,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142.23亿笔,同比增长41.41%;网上支付业务118.77亿笔,同比下降6.18%o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4670.42亿笔,同比增长5.9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82.72%,同比提高6.51个百分点。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重建制度。信用重建是针对非主观恶意行为导致信用不良、但仍具有还款意愿和发展生产能力的农户,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其重塑良好信用,提升其信贷获得能力。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普及教育较为匮乏,不少农户对扶贫资金的认识不到位。同时,部分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产品收成受天气因素影响较
11、大,一些非主观恶意欠款的农户因农作物绝收导致贷款逾期。针对此类现象,XX省X市、XX省X市、XX回族自治区X市等地建立信用重建机制,助力失信农户重拾信用。以XX回族自治区X市X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创新构建“超龄宽贷、清零再贷、部分还贷、联手续贷、能人保贷、亲人帮贷”的“六覆盖”信用重建体系,破解了当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五是农村信用宣传手段不断丰富。信用宣传是维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粘合剂,有助于增强农户信用意识,提高基层民众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XX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
12、农村地区金融宣传教育全覆盖。XX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XX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XX)44号),强调各级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净化农村信用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近年来,各地政府、金融机构通过推动金融课堂进村入镇,定期开展知识培训和政策宣传,向农户普及金融常识和征信知识。例如,XX年,在第十三个“信用记录关爱日。人民银行张家口中心支行与驻村干部征信宣传员联合建立“村干部微信群宣传联动机制”,设置“宣传工具箱”,动员两百多名征信宣传人员在120个脱贫村微信群分享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文化宣传产品。人民银行张家口中心
13、支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该日信用宣传活动受众达9.5万人次,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徐强,)o六是公共征信体系与商业征信体系并存。我国的公共征信体系包括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人行征信系统和各地建设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从公共征信体系来看,人行征信系统从2006年开始正式运行,已接入所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截至XX年12月底,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分别接入放贷机构3904家和3712家。xx年,人民银行提出建设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强调“以县为主建立数据库”“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大多存放在辖区内,不与其他数据库相联
14、通。截至xx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约270个农户信息数据库,其中省级征信数据库约30个,市、县级征信数据库约240个。从商业征信体系来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商业征信服务,降低了获取信息、复核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对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商业征信体系可根据业务内容,分为个人征信机构与企业征信机构。目前我国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仅有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与朴道征信有限公司。截至XX年5月底,百行征信累计收录超2亿人,个人信用报告累计调用量超3.2亿笔。我国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数量较多,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xx年末,全国共有23个省(市)的131家企业征信机构
15、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完成备案,主要集中于XXXXo三、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征信工作权责边界不清一方面,征信工作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农村征信覆盖面略有不足。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的工作最早由人民银行各县支行开展,县支行挨家挨户采集、整理、加工农户的信用信息。后来为提高工作效率,人民银行逐步委托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评定工作,同时地方政府也帮助金融机构采集农户信息。因此,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三方在开展农户征信工作时责任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农户征信工作难以有序开展,部分农户尚未进行信用评定。例如,在全国2.3亿户农户中,有近42%的农户未被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另一方面,权责不明导
16、致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尚未形成建设合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2007年,国务院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随后,各地相继成立地方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但在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标难以拆分并归位至具体部门,且政府各部门业绩考评指标不尽相同,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加之政府内部信息系统繁杂多样,部门之间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地方政府较难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难我国涉农信用信息主要存在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是不愿共享。大多数机构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认为拥有数据就拥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竞争力,主观上不愿共享数据。整体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偏弱,其掌握的农户信息是开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不愿分享农户信用信息。二是不敢共享。信用数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