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例运用看学生写考场议论文的层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事例运用看学生写考场议论文的层次.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事例运用看学生写考场议论文的层次运用事例,从来不是考场议论文硬性的写作要求,但确实是考生写议论文时的一贯做法。其好处往小里说,运用事例可以让考生较为轻易地满足考场文的字数要求;往大里说,可以看出学生平时是否是个关注社会现实的有心人,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由题目中的内容联系现实的迁移能力。所以,通过学生在考场议论文当中如何运用事例,怎样运用事例,大致可以看出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大致处于什么样的层次。若说在这个问题上处于最低层次的大概是什么情况,那就是学生在议论文里编造事例了。准确地说,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例子,但遍索枯肠却又着实找不到例子,于是开始编造。这样的例子因为漏洞百出,不仅没有说服力,往往还
2、成为他人的笑谈。评阅二模作文的时候,有老师告诉我说看到有学生在作文里这样表述一个事例,”董明珠面对美国人的严刑拷打,不肯说出华为的秘密”,实在是让人惊骇异常。有的学生并非有意扯谎,只是过于缺乏对事例全貌的了解,同样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有人把邓稼先写成种水稻的,有人将钱学森的灵魂之问算到钱钟书的头上。这些学生大约都没有在平时有意花时间去积累素材,其所知所用只是凭借一知半解或者道听途说。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老师识破,这种作文想要赢得阅卷老师的同情甚至好感可谓难上加难。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总是以自身或者亲人的经历为例,这种做法因为无法证实真伪导致可信度很低,通常也会被老师视为编造之举。比上面的层
3、次好一点的,就是学生基本上能把例子用对,但使用的都是滥俗的例子,千篇一律,翻不出任何新意。直到今天,不少学生运用事例的时候,动辄便是伽利略、爱迪生、苏轼、钱学森、袁隆平、樊锦诗、张桂梅,其中变化的是名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更替,不变的是以一当十的做法和成功学涵盖一切的思路。例如这次海淀二模的作文题是“理性的力量”,有的学生以袁隆平为例,理直气壮地说正是因为袁隆平具有理性的思维,于是发现了杂交水稻。当然,很有可能在另外一道作文题那里,袁隆平又成功地证明了另一个关键词的可能性或合理性,为什么,因为他成功了。这种做法往往使作文有一点说服力,因为我们无法断定袁隆平的成功和理性或者其它什么特质完全没有关
4、系,但这种武断的且套路化的做法也很难赢得阅卷老师的高度认同。严肃地说,这种所谓的说理其实都不讲理,学生很难做到充分且有实质性的议论,只不过是如盖章一般,强行将某位成功人士和题目中的核心词语简单粗暴地拉扯上关系,完全没有把论述效果讲到令人信服的地步。也就是说,学生从例子到议论都是模式化的,素材类型单一,相关的思考更是极度匮乏,其中后者是有的学生例子背了不少但作文成绩依然不见起色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作文,基本上二类上封顶,且通常到不了二类上的地步。再好一点的情况是,学生能够贴合题意去准确运用事例,甚至也有充分的议论,而且局部的论证效果不错,但整体效果依然欠佳。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写议论文,通常会写
5、到两个例子。中这两个例子会无形形成一种关联,而有的学生所选用的例子,其问题恰恰出在彼此没有关联,甚至莫名其妙。例如有的学生上一个例子写苏武,下一个例子写袁隆平,可能局部都对,甚至感觉还不错,但综合起来看,因为彼此间缺乏内在关联而使得文章特别没有整体感,倒像是一个奇奇怪怪的拼盘。这种作文如果想取得好成绩,除了需要本人的局部认知确实有一定见地,大约还需要卷面整洁和书写工整,还需要“同行衬托。和评阅标准适度降低。再往上走,之前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问题了,学生作文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不近内容准确,且事例精到,议论充分,文章整体感很强。能把作文写到这种地步的学生大约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对素材的积累未必以多取胜
6、,但对事例的了解更加细致和充分,不仅了解事例的内容,也更加了解事例的内涵,甚至有可能是多角度了解;他们做素材积累不会仅仅取材于经典名人事例,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他们作文里的事例不仅仅是为观点服务,只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价值,反而是将题目中的观点引入现实,激发读者对我们所经受的共同的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些学生当中,有人甚至可以把考场议论文写成一个专题文。这种作文中的例子可以说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例子,反而更像是这篇作文的议论对象。这种作文不再仅仅是为了题意要求服务,反而以我为主,作文里充满了从容和自信。这样的学生一定是平日里便喜欢思考,且有所关注,并且有着较为丰厚的阅读积累,有着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好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学生,往往也不会视高考为终点,而是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品味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