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05015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前B“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五年,是建设“强富美高”新的关键五年。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以及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关键,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抓手,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在高水平大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中,抢占制高点,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快从文商旅资源大区向文商旅产业强区的转变,将区打造成

2、为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江南运河文化名区和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市区“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制定区文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有关要求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是指导区文化建设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任务1 .“十三五”文化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区致力于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传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各个领域探索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为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牢把握正

3、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这条主线,守正创新。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频现,构建大讲堂、欢乐艺课堂等公共学习平台,成果丰硕,每年开展各类讲座、艺术课堂近3000场。舆论导向鲜明,核心价值观践行深入,多渠道传递社会正能量。文化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出台区文化强区实施意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4、积极打造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站为支撑,以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平台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55平方米。建立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实施“艺起”全民艺术普及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探索精准服务和点单服务。实现街道图书分馆100%全覆盖,社区图书分馆建成率95.5%,建有5个城市书房、7个自助图书驿站和8个城市阅读联盟点等20个阅读新空间。2019年省居民综合阅读率97.33%,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九。“三百工程”文化惠民、“文化走亲”等品牌活动,促进了区域文化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共融,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丰

5、硕。文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五年来,群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果丰硕,共有40件文艺作品获得市群芳奖,其中金奖7个、银奖12个、铜奖15个、美术书法奖4个、理论奖1个、公共服务项目奖1个,连环画三里桥碎影等获省文华奖。推进精细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等调研报告荣获国家、省级优秀论文奖。面向全国征集诗歌、声乐、器乐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诗歌伯渎桥下、二胡江南行、声乐清名桥等原创作品广受好评。通过专辑听唱等专辑进一步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对重点文艺作品的引导和扶持,建立文艺作品扶持专项资金。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出台区关于加强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区文物管理委

6、员会,建立区、街道(平台公司)、社区三级文物保护责任体系,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区文保员制度,推动文物巡查常态化。30处重要历史片区和文保单位纳入2018-2023年区级文物修缮计划。“区级非遗基地+社区非遗睦邻点”的非遗传承布局基本形成,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版古韵一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书籍,完成央视国宝档案之大运河传奇部分拍摄,在中央4套连续3天向全球播出。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占GDP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全区文化企业已有5702家,约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4家。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企业数量

7、和产值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2.7%和46.7%o其中,卓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南古运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蓉运壹号和北仓门文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重大文化项目招引成果显著,乐运文化体育园、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文化项目已完成投入运营,“山海美境艺术馆群一期”等超千万元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出台关于推进文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规上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发展的扶持奖补力度,大力发展文创经济。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构筑都市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发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全面贯通古运河水上游线路,对环城古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

8、进行统一挖掘、整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打造“运河文化牌”“民族工商业文化牌”“名人文化牌”,开设运河城市旅游观光水上巴士,实现环城古运河等景点与城市文化设施、文创园区和名人故居的互联互通,打造“今夜梁宵”等文旅融合的大型主题活动,促进“夜经济”消费的显著增长。深入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集中打造阿炳民族音乐节、“品质”文旅节、大运河民谣诗歌节、“书香”读书节等文商旅联动的文化活动品牌。2 .“十四五”文化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明显。受到区域建设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居全市之首、地域面积全市最小等因素的制约,区可供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场地资源有限,人均公共文化体

9、育设施面积指标偏低。公共服务精准化、数字化以及社会化水平不高,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社会力量参与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存在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滞后、服务内容急需创新、基层群文队伍不稳定、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文旅融合步伐不快。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未形成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对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较少。资源布局分散,没有进行深度的统一包装挖掘,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分离、活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域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符号不够清晰、品牌不够响亮,缺乏有震撼效果和带动效应的重大旅游项目和拳头产品

10、。“故事”挖掘不够。区拥有70%以上的名人资源,运河沿线人文遗产丰富、望族世家群集,是文化精品创作丰富的资源,但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不多。非遗文化、乡愁文化、名人文化等隐性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不深、创新不够,旅游主要以观光业态为主,缺乏浸入式和互动式体验。“阿炳民乐节”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也亟待进一步扩大影响,做好做精,不断优化识别系统,擦亮特色品牌。文物修缮投资欠平衡。建区以来,区级财力着重投融资推进清名桥、小娄巷、接官亭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县立图书馆(钟楼)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虽然区级层面已经在文物保护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还有一批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处在濒危境地,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仍

11、然存在着资金需求大、融资成本高与平衡周期长等诸多问题。产业发展能级不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占比偏低。文化园区集聚示范效应弱,现有3个文化产业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创新创意能力不足,营收仅蓉运壹号超过亿元。规上文化企业114家,仅占全部文化企业家数的17%。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领军型、复合型和骨干型人才匮乏,存在文化与城市发展融合不足、文化与产业融合不足、机制体制不活等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对文化工作的新课题、新要求。在“十四五”发展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做时代的弄潮儿勇于担当,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树立标杆意识,知难而进,

12、顺应民意,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全新的文化城市。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3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旅游带动作用,系统化构建文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的新格局,打造体现江南特色、根脉的文化强区,为建设现代化精彩城区作出新贡献。4 .基本原则政府引导,文化先行。深入发挥政府机构的统筹协

13、调、绩效考核、试点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好建设方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模式,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多方推进合力打造文化城市的全新形象。-需求为先,惠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在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切实增强文化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审美、愉悦、幸福的感受。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以“服务传承人、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政企合作方式,为文化遗产的

14、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为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传播探索新路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遵循时代特点和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文化遗存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坚持“文化+”理念,将文化全面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5 .主要目标文化多元发展。立足精神,民国实业精神遗产,点亮运河明珠;展现时代精神,践行国家文化发展路线,掌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放眼世界舞台,传承华夏文明。以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具有文化城市特质的研究体系,建构文化城市的理论体系,促进文化发展融合、多元共生。诠释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视野、新思路、新主张,打造文化城市的

15、新格局新亮点。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进一步完善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细则,明确区、街道(平台公司)、社区的文物保护责任,完善三级保护体系,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文保员制度,推动文物巡查常态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巩固现有传承人队伍,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地域特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不断优化非遗项目库和人才库,重点打造3个非遗基地与N个非遗睦邻点,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文商旅合作机制。文旅融合共生。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抓住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的中心环节。加强和完善文商旅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

16、理能力,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拉长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多行业、多层次地谋划实施文商旅结合发展项目,至2025年,形成12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活动,形成10个文化城市品牌活动,建成闻名海内外的“古韵运河名城”。文化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建设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文化旅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超150家;实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10个,完成文化旅游投资50亿元;力争建成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1个、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3个;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大幅提高文创经济对全区消费和财政的贡献度。文艺创作精品丰实多元。依托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加强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