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海门市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1月20日)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海门农业实际,特制订2011年至2015年海门市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海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逐步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市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五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中共海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先一争”总体
2、要求,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方略,克服了干旱、台风、低温灾害性天气和禽流感的影响,使全市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得到了稳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1、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9.98亿元,比2005年的38.07亿元增加21.91亿元,年均增幅8.63 %;实现农业增加值37.29亿元,年均递增10.41 %.2009年,全
3、市农民人均收入达10017元,成为苏中、苏北农民人均收入第一市(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11372元,比2005年增4814元,年均增幅为11.26 %。“十一.五”期间,粮食、油料、棉花产量保持稳中有升,蔬菜、瓜果产量均有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8.72万吨,油料总产量9.68万吨,棉花总产量1.3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5.62%、2.98%和44.44%;瓜蔬总产量88.3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97.1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4.53%;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51万吨、4.462万吨和8.13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31.19%
4、、15.29%和16.10%,“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分别为5.58%、2.89%和3.03%。(见附表一)2、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切实抓好了农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基本稳定粮食生产面积68万亩、总产19万吨左右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发展四青作物、特粮特经、特色瓜蔬、优质果品、海门山羊、优质水产品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全市的四青作物、特粮特经二大特色产业,分别保持在35万亩次和32.6万亩(其中特粮24万亩)生产规模上,为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色瓜蔬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特色瓜蔬种植面积达52.5万亩次,与2005年
5、相比,年均增幅7.84%,总产值达14.2亿元,是2005年的294.0%,年均增幅达 24.07%。畜牧业、水产业饲养量不断增长,2010年,全市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43.81万只头、172万只和1750万只,分别是2005年的240.05%、101.06%和124.97%。畜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亿元,年均增幅9.86%。渔业面积趋于稳定,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8.55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9.42万亩,海水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3.95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4.80万亩,增长21.52%。2010年,渔业总产值达
6、15.02亿元,比2005年增长46.97%(见附表二)。“十一五”期间,通过农业体系的优化,加快了外向型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五年间,全市共引进外资农业项目161个,农业共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自营出口企业由2005年的2家增加到2010年的8家。2010年全市自营出口达789.39万美元,是2005年的284.97%。全市已形成沿江、沿海和一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以沿江渔村、快活林山庄、江海风情园、东灶港蛎岈山、龙桥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常乐张謇纪念馆、海永乡番茄农庄与蒙古包、三星镇花晨和科创葡萄主题公园、海门镇太阳岛、余东镇农民休闲垂钓中心、树勋凤凰休闲农庄等一批新
7、建的休闲农业园区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海永乡被认定为全国观光休闲农业与乡镇旅游农业示范点,快活林山庄被评为国家级AAA级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沿江渔村被评为国家级AA级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南通市农家乐基地,常乐张謇纪念馆被评为国家级AA级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已形成不同类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5个。3、高效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海门市把发展四青作物、特粮特经、优质果品、特色蔬菜作为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抓手,紧紧抓住油后高效茬口、旱粮地间套夹种及晚秋开发等三大关键着子,通过高效茬口上下衔接,实现效益的整体提高,有效
8、提高了中高效农田占比。2010年,全市已形成52.5万亩次特色瓜蔬、35.4万亩次四青作物、24万亩特粮、2万亩优质葡萄、5.3万亩青皮甘蔗、1.7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亩产值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田块60.5万亩,占比达67.04%,比2005年增加20.34万亩,年均增幅8.54 %,占比增加22.42个百分点。其中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面积达21.3万亩,占比为23.66%(见附表三)。到2010年底,全市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等三大产业的年产值超过了10亿元,特粮特经、优质畜禽业、优质水产品、果品苗木等四个产业的产值在5-10亿元。“十一.五”期间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
9、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农田复种指数超过260%,进入全国先进行列。4、设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海门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一大抓手。到2010年底,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23.1万亩(不包括架构设施及地膜),占总耕地面积的25.6%,其中大棚面积8.6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加8.7万亩和4.5万亩,增幅分别达60.42%和109.76%。全市已建成百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生产园区75个,其中200亩以上的连片钢架大棚园区40个,500亩以上的连片钢架大棚园区21个。已初步建成常乐镇官公岛、沿江片、三厂临江片、通东片等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
10、区。常乐镇官公岛现代农业园区于2009年批准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2010年5月被批准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改名为江苏省海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3强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常乐镇中南村、德胜镇李彬村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农业专业村。5、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从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三项工程入手,采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通过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和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全力抓好适新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转化。在2006-2010年的五年中,全市先后引进、示范、推广草莓、西瓜、甜瓜、蔬菜、特色
11、水产、畜禽等新品种150多个;引进推广无公害种养、立体间套作、基质、沼气池、喷滴管、组培育苗、大棚“T”型避雨栽培等适新技术80多项;先后选育审定了海蜜6号甜瓜、京海黄鸡、海鲜玉1号糯玉米、海育1号西瓜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6万人次和近2000人次的创业培训。建立了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基地10个。五年中共取得省、市科委,省农委和海门市科委科技项目92项次,取得海门市以上农业科技成果5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专业会议上交流的论文近300篇次。一批脱毒制种、工厂化育苗、微喷滴灌、智能化专业生产管理等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全市各地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培
12、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完善农技服务和推广体系,全面开展“六个一”科技为农服务活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到2010年底,全市实用农业科技普及率达到85 %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6、生态农业成绩明显,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按照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有效控制农村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形成了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新局面。全市各
13、地不断加强耕地环境质量与农业投入品的科学管理,大力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到201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4%,已建江苏省生态健康养殖小区23个。“十一.五”期间,我市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生态农业县”、“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验收。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我市全面实施了以“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为代表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工程。形成了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各市场为骨干、各基地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到2010年底,全市已认证农业三品350个、其中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20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可使用率达91.
14、3%;已制订省、市地方标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32个、农业企业标准41个。正在实施和已完成实施的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有12个。海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顺利拿到计量证书的基础上,于2009年6月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资质认证。(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海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在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品牌产品的培育、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市农业结构经过“十一五”期间五年的进一步调优,使具有海门特色的优势产业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调整特色性不强,从种植
15、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发展来看,四业产值比例并不合理。近年来,我市的设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但种植业产值的占比只提高了1个多的百分点。林业产业的产值占比提高不快,无足轻重。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偏小,全市的观光休闲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与海门的区位优势来看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建设档次不高,必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业龙头企业偏小、偏少,虽然全市有6个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保鲜、冷藏企业,但产品只停留在四青作物及部分蔬菜的速冻与冷藏。农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市场上需求较大的特色瓜蔬深加工产品还是缺乏,农业龙头企
16、业与基地的对接还是显得不够。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部分地区农田抗旱、排涝能力较差,有些设施农业园区(基地)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劳作粗放,大棚搭建的质量较差,难以抵御台风、大雪、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四是农产品质量、品牌的培育还需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农业三品的申报与认定上虽作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强农业三品的标识管理,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的提高,是实现农产品产地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作,目前,全市还没有国家级品牌农产品,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已认定了20个省市级名牌农产品,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距离。五是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