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服务全省“两个率先”、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立足服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战略要求,面向“全面提升江苏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率先基本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战略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
2、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合作备忘录等进行编制,具体阐明“十二五”时期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政策取向。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时期,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气象事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江苏特色气象服务,气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效益明显提高,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公共气象服务能
3、力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初步形成。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建立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一步普及,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等被列为国家级科普场馆。决策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气象决策服务在2007年淮河流域严重洪涝、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以及历次台风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通过107套电视气象节目、
4、53个气象服务网站、42个报纸专栏、2400块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每天有1000余万人次通过声讯电话、手机短信和“农信通”等渠道获取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行业气象服务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向专用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延伸,服务领域涵盖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国土资源、能源、环境、林业等行业,在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社会活动、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气象应急体系初步形成。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颁布实施,13个地市、43个县(市、区)颁布了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建立了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和气象灾害防御应对专家队伍。气象应急服务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
5、害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气象基础业务进一步完善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发展,气象基础业务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得到了不断完善。综合气象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18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6部、沿海风能观测塔14座、GPS/MET观测站65个、闪电定位仪9个、酸雨观测站24个、船载海洋移动观测站3个、太湖浮标观测站2个、卫星应急移动气象台6个,苏南高速公路及长江水道气象观测网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全省宽带气象通信骨干网。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建成省、市、县视频会商系统,江苏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投入运行,建立了气象信息共享、本地化的MICAPS3、SWA
6、N1.0等业务平台和主要气象灾害预报系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达到85%。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新步伐。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制订了江苏省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成立了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气候图集出版,开展了沿海地区风能资源精细化调查及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3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开放合作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建立,局校合作、部门联合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成立了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和气象雷达开放实验室。开展了暴雨、台风、大雾等主要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构建了数值产品集成处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开发了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平台
7、,研制了全省气象探测设备全网监控系统。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投入应用,有力地支持了江苏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4气象人才队伍结构总体得到改善建立了业务科技带头人培养机制、预报员及领导干部轮训制度、科技人员进修外派工作机制。高层次继续教育和大规模岗位培训进一步强化。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进。全省气象部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52.75%,副研级职称资格人员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1.21%,具有中级职称资格的占45.86%。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5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
8、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颁布施行。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气象行政许可服务、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防雷装置检测得到有效规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6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要求,统筹集约,科学规划,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气象人精神和江苏“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继续弘扬,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不断深入,全省基本建成文明台站,省气象局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万人评议中连续2次列垂直管理单位前列。全省气象系统被授予“江苏省文明行业”称号。(
9、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江苏气象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适应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对江苏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1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江苏濒江临海、经济发达,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趋势,降水强度增强,超强台风增多,干旱发生频率加大,雾霾天气增多。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重要因素。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经成为各级
10、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点及焦点。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抗御能力,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公众期待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准确性、预警时效性、服务主动性、防御科学性,进一步提升为保障江苏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一流气象服务的能力。2“两个率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城市群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苏北振兴、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等,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11、的不断改善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加快”和“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江苏的要求,更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对气象工作的要求。3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切实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应急预案,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更好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气象部
12、门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气象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4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更新需求“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与人才强省”、 “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提高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实施蓝天工程,防控太湖湖泛,发展清洁能源等举措,对江苏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
13、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更多需求。(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苏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为“十二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相比,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有待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城市、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完善,多部门联合、常态化的防灾减灾机制有待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尚未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公众自助自救能力不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有待深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待加强。气候变化业务框架、标准和规范等尚未完全建立,气候变
14、化规律及其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气候变化监测能力和影响预估水平不高,气象工作在江苏经济布局、农业生产、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满足地方需求的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现有综合气象观测布局尚欠合理,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城市群、海洋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及灾害影响关键区的气象观测网络仍不健全,自动化水平不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够,还不能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科技创新和协调发展能力有待增强。江苏气象科技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有待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与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尚待加强。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
15、在,省级、苏北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业务承载能力仍很薄弱,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主线,按照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构建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美好江苏
16、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二)基本原则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站在国家和江苏发展大局,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为宗旨,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气象事业。坚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国内前沿,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以一流成绩走在全国前列。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紧紧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和管理创新,扩大开放合作,研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