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2023年工作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咸新区2023年工作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西咸新区2023年工作要点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新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安排和市委市政府八个方面重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加快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线,紧盯打造西安都市圈极核区目标,全力抓好秦创原总窗口由势转能这一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创新立区、改革强区、开放兴区三大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效、项目建设提能、营商环境提标、产业发展提速四大行动,聚力实现城市品质、生态质量、乡村振
2、兴、民生福祉、治理效能五个新突破,切实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咸实践迈出坚实步伐。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20%以上,固投增长12%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0%以上,引进内资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5%以上、其中新增企业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秦创原总窗口由势转能1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3、抓好已规划的93个科创载体建设,累计建成投用IIOO万平米以上,已建成部分使用率超70%。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新增专业孵化器、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不少于8家、5家、10家,新增概念认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创新应用场景分别不少于5个、10个、25个。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发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筹建陕西技术转移学院,积极推动并成功发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新认定科技服务示范机构15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80亿元。完善政策体系,新出台10个以上细分领域专项政策,兑现政策资金3亿元以上。2 .加速聚集创新资源。聚集研发机构,建成秦创原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落
4、户30家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新增不少于15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聚集科创平台,新落户2-3家大学科技园,西电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半年开工建设。聚集科创项目,新落户投资10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的科创项目分别不少于40个、80个,新开工建设科创项目50个以上,申报省、市科创项目200个以上。聚集省属国企,新落户且在新区注册独立核算单位的省属国企项目至少15个,泮西国企创新中心年产值突破20亿元。3 .持续深化“三项改革”。积极对接高校“三项改革”成果,组织30场以上“三项改革”专场路演,新增高校科转平台20个以上,确保省内高校至少200个科技成果在总窗口完成落地转化、注册企业。加强服
5、务支持,通过实施青禾计划、帮助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协助搭建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等方式,助推“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新区不断成长壮大。4 .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推行“揭榜挂帅发布企业技术需求IOO项以上,组织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0个以上。扎实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0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挂牌企业分别不少于30家、3家、15家、5家。启动建设秦创原新赛道培育中心,引进落户新赛道龙头企业5家以上。抓好秦创原十大特色产业园建设,10个园区新增标准厂房总计超
6、1000万平米、新入园企业总计超1000家。5 .大力推进“四链”融合。紧盯西安争创国家“3+N”人才集聚平台机遇,发挥好秦创原人才大市场作用,加快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区成为区域性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家以上,建成3个“人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基地,探索推出至少5项被上级推广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案例,新增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创业人才2万名以上、“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0支以上。加快秦创原资本大市场建设,新增金融和投资机构20家以上,新增基金规模70亿元以上、实现已设立基金在总窗口投资超10亿元,新发行10款以上科技金融产品、向科技企业提供贷款10
7、亿元以上。加快秦创原科技大市场建设,上线运行秦创原专利池,全省科技成果展厅投入运营。建立“三个大市场”、“三池”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6 .提升总窗口“总”的功能。加快做强总窗口的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等功能,确保一季度“三器”全省示范基地全部挂牌,建立健全与全省60多个秦创原创促分中心的合作机制,完成10个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争取各地市在总窗口再建设一批飞地孵化器,积极探索推广“总部+基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等合作模式。强化对上、对外协调联动,争取省级部门在总窗口新设立2.3个各类科创平台、国家有关部委在总窗口设立1-2个各类试点,探索在京津
8、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布局建设投资和创新服务中心。二、多措并举扩大内需,扎实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7 .着力恢复和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知名消费品牌聚集专项行动,创建5条以上夜间经济示范街,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家以上。发挥旅游对消费带动作用,丝路欢乐世界建成投运,诗经里二期开工,加快十里泮河文旅带建设,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8%以上。落实“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季度出台新区关于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
9、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各级各类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西咸集团市场化营收同比增长16%以上。9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征地拆迁领域的风险,全力做好除隐患、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各新城、园办全面完成截至2023年底的隐性债务累计化解任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0 .切实增强经济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建立实行集约用地和新增用地指标挂钩机制,征迁储备土地8000亩、获批土地8000亩、供地1.5万亩。以更大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获批
10、上级专项资金45亿元以上、债券资金100亿元以上。健全经济统计体系,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发挥好统计数据对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功能。三、紧扣壮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I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积极运用投行思维,大力开展链式招商,针对新区确定的3条主导产业链和7个特色产业集群引进落户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各不少于10个(总计不少于100个)。突出招大引强,引进落户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15个以上(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投资10-50亿元的产业项目50个以上(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引进央企西北总部1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50家以上,引进年纳税额IOOO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
11、和年纳税额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别不少于50家、200家,引进外资项目15个以上。做好招商项目服务保障,确保已签约项目当年开工注册率不低于60%o12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常态化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每季度新包装储备投资5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不少于20个、10个。加速项目开工建设,实施重点项目422个、年度完成投资1657.34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不低于50%、民间投资占比不低于45%。完善项目建设督查考核、观摩评比、激励问责机制,续建项目2月中旬前全部复工,新开工项目前三季度开工率分别不低于50%、80%和100%,全年竣工投用重点项目30个以上,隆基29GW电池、三一智
12、能制造、创维电子形成年产值分别超过200亿、10亿、5亿元。13 .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发展工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加速现代产业聚集,围绕做大做强3条主导产业链和7个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链长制”,食品和生物医药、特种专用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亿、70亿、70亿、50亿、20亿元。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新建2个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招引投资5亿元以上的军民融合项目15个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年产值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0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营收额突破30亿元。大力发展建筑业,新
13、增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0家以上,新增建筑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新增规上服务企业4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14 .提升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增骨干数字企业3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新落户20家以上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建成新区“产业大脑”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出台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打造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大力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快速发展。四、围绕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突破15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新区主责
14、主业,持续调整优化新区、新城和镇街职能事权,进一步完善“新区抓全面、新城强经济、镇街强治理”的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全员聘用、绩效考核、末位调整、薪酬浮动制,不断激发新区发展活力和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开展机构编制、绩效考核能效评估,深化“园区+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好镇街综合改革,加强新区对街镇的管理、支持和保障,完善街镇对新城的配合机制,更好发挥街镇作用。16 .协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成8个领域100项以上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各类国家级试点,设立陕西自贸区RCEP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15、,自贸区新增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10个以上,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亿元。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领跑者评选。深入推进质量变革,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费源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在保运行保民生保刚兑保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大幅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开源节流水平。17 .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确保机场三期完成投资75亿元以上,启动建设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冷链综合枢纽产融园,空港新城引进落户临空依赖型、偏好型、友好型产业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50亿元,引进落户财务中心、结算中心、订单中心各不少于10家、
16、20家、30家,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80亿元。加强外资外贸工作,新注册外资企业50家以上,新增外贸企业25家,进出口额增长15%以上。18 .聚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工程项目极简极速、商事集成注册、一网一门一次、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针对个人、企业、项目、科技成果、进出口贸易加快构建“五棵生命树”服务模式,确保新区营商环境进入全省前三、全国前列。制定实施“个转企”专项行动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提升企业占市场主体总量比例,优化新区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完善产业聚集区周边的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成生产力要素超市10个以上。理顺服务企业机制,实现重点企业助企联络员全覆盖,提升助企服企水平。精准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创建信用经济示范区,擦亮“诚信西咸”品牌。五、着眼提升城市能级,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展现新的形象19 .持续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完成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更新完善城市建设品质标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