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政办发〔2016〕76号8辽宁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政办发〔2016〕76号8辽宁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辽政办发201676号附件28辽宁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攻坚阶段。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辽宁文化改革发展,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
2、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全省人民文明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二)基本原则。1、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服务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大局,弘扬新时期“辽宁精神”,激
3、发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利民惠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坚持问题导向,整体提高。立足基本国情、省情,密切关注辽宁文化领域的新情况,从问题出发科学规划文化工作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相统一、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4、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遵循文化建设基本
4、规律,正确处理和把握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做好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纲要衔接配套,符合辽宁实际,体现辽宁特点,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5、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举措、新途径,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6、坚持传承弘扬,开放包容。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5、性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推动辽宁文化“走出去”。二、总体目标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奋斗目标的要求,到2023年,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目标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辽宁文化影响持续扩大,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6、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文化强省。艺术创作和演出日益繁荣。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加强,创作和推出一批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反映全国全省人民奋斗追求的舞台艺术精品。“十三五”期间,力争推出3-5部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2-3部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艺术节大奖。优秀艺术作品的演出力度不断加强,坚持实施“送戏到基层“民生工程,每年演出5000场以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艺术人才培养不断加强,艺术持续发展繁荣的动力不断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7、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普遍建立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达到1500万。全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含分馆)藏量达到1.5册,全省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到2000万。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长城保护等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文物利用力度加大。结合辽宁历史文化课题研究的主动考古发掘工作扎实推进,配合基本建设的相关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形成,博物馆总数达到120家,年均举办陈列展览400个以上,接待
8、观众达到2000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立健全,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到28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50%的市和30%的县(区)建成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5%,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末翻一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企业实力与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区域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
9、、品牌效应明显、出口明显扩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基于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涵盖全省90%以上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平台在全省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用率达到95%以上。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更加完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辽宁文化品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重点打造芭蕾、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交流项目成为“辽宁文化”形象品牌。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外文化交
10、流渠道扩大,辽宁文化走向世界的繁荣局面逐步形成。文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逐步降低,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三、重点任务(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1、引导优秀原创剧目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树立精品意识,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打造一批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鲜明辽宁地域特色、具有市场潜力的原创艺术
11、精品。把创新精神贯穿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在推动各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现实题材创作,力争全省创作IOO部(个)具有良好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剧(节)目。2、打造艺术活动品牌。办好辽宁省第十、第十一届艺术节。依托辽宁省艺术节,推动全省艺术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每届艺术节上力争推出2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58名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扩大辽宁省艺术节的社会影响力。精心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城乡的辽宁本土艺术活动品牌,重点提升“辽宁省文化厅新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艺术质量。3、开展“送戏到基层”演出活动。采取专业院团演出和政府购买民
12、营演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深入开展“送戏到基层”(到乡村、到社区、到厂矿、到军营、到学校)演出活动。创新工作模式,细化演出计划,扩大演出范围,规范演出要求,针对不同人群安排演出内容,使“送戏到基层”演出真正成为全省城乡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4、培养高素质文艺创作队伍。全力营造宽松、活跃的文艺创作环境,凝聚吸引国内外优秀艺术人才。鼓励、扶持全省艺术人才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扶持艺术创作的相关政策。“十三五”期间,力争发现35名优秀编剧人才,每年推出23部优秀剧本。5、加强艺术科学研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提升辽宁省艺术节
13、文化艺术政府奖的含金量和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性。(二)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辽宁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底线。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流程。整合并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继续推进辽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建设,不断丰富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
14、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列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2、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统筹规划、均衡配置,对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广“按需点单”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建设便捷通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网络。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15、,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依托图书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努力营造书香社会。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行、社会化参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5、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6、加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对
16、口帮扶。落实辽宁省扶贫攻坚工作规划,支持贫困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三)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大力加强文物合理利用。1、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编制完成长城保护的总体规划,分类实施长城现状保护、维修及保护利用的示范工程项目,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系。实施好长城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实施锥子山长城、小河口长城、赫甸城城址等项目,编制保护工程方案,向国家申请专项经费,使长城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2、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维修保护方案及安防、消防、防雷工程方案项目IOO个,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及安防、消防、防雷工程IoO个。依托营口西炮台遗址、锥子山长城等具有广阔展示和利用前景的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文物资源打造文物旅游景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地下水下文物保护工程,做好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