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与趋势十三五以来,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增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凸显。目前,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培育了城市特色数字产业的发展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一系列先进产业集群实现了量的积蓄和质的提升。未来,城市需
2、要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开辟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空间,为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新样板。(-)发展现状1 .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正逐渐与城市农业、制造业、物流等产业领域有机融合。全市重点制造业企业陆续引进智能化数控加工和检测设备,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具备先进制造水平的万吨水泥生产线数字化平台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了设备的远程操作、人机协同。智慧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溯源系统建设完成,智慧物流系统投入运行。2 .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城市已建成大数据产业园、智联云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园区等多个数字产业园区。特色数字产业已具备了一
3、定的发展基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80亿元,引进电子商务企业20家。城市光电子集成产业园建成运行,促进了基础材料、电路板设计、封装测试和光学器件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的形成。3 .数字政府框架初现。智慧型数字化社会治理云平台启动上线,分别建设了城市运营中心服务管理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协同办公、APPx新型智慧社区、大数据市场监管等五大应用系统。智慧城市已录入30家市级部门共200项50000余条数据,基本完成录入接入工作。人口库、电子证照库、地理信息库等城市数据资源基础库已启动建设。4 .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城市是首个5G+光网双千兆商用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
4、不断增强。市域内重点园区、枢纽、公共场所区域5G信号全覆盖z累计建设并开通5G塔类基站500个。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普及,乡镇以上区域干兆宽带加快覆盖,光网全覆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雪亮工程建成投运。数据中心规划和建设步伐加快,红色数据湖建成运行。5 .数字经济集聚引领作用凸显。城市数字经济工作全面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前列,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各类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并依托园区形成相关产业集聚,搭建了工业品电商、智慧物流等数字平台,汇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和人才基础。商业航天等特色数字产业全面铺开,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特色制造业集成应用先进数字技术和工艺
5、装备,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创造了条件。(二)存在问题1 .市场主体小、散、弱。在平台化模式和网络效应的驱动下,数字经济对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求较高,大企业由于技术、平台、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更为凸显。城市数字经济体量较小、布局分散、产业链个别环节缺失。目前引进和培育的数字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龙头企业偏少,市场知名度和业务范围普遍较小,难以形成集群效应。2 .资金来源亟需进一步拓展。围绕数字经济各领域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金融市场相比沿海地区不够活跃,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融资机制,难以撬动社会资本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受财力所限,
6、政府对数字经济各领域的支持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城市市数字经济企业特别是平台、服务类企业以轻资产为主,在融资评估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亟需拓展新的资金来源。3 .数字人才短缺且面临虹吸效应的压力。城市市人口体量小,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空白,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并未设置数字经济、信息化等学科专业,职业培训输出的人才资源尚不足以满足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等周边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如何在承接产业溢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比较优势,是城市市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4 .产业承接条件和实力有限。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化特征显著,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实现产业融合,主要
7、业务转移面临较大内生阻力,对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城市在全民数字意识、数字素养、数字技能、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与等区域中心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三)面临形势1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数字技术、数据资源和应用模式爆发式增长。数字技术与生产运营、资源配置、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深度融合,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仅催生了众多新业态新模式,还极大提升了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数据价值化态势凸显,数据资源已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的开放共享进一步优化了资
8、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数字应用场景逐渐丰富,数字化转型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聚。2 .城市群建设为数字经济创造新机遇。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协同发展。各城市之间需要借助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缩小信息鸿沟,实现城际和区域间信息共享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数据深度流通共享,便于产业链前端企业在开展服务型制造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中后端延展业务;数字技术催生的工业电商大数据、智慧物流、精益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能够激活城市长期积累的优势基础。3 .产业优化升级对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新需求。当前,城市市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传统工业原材料制备为主,产
9、品附加值低,工艺过程与质量控制难度大,能耗大,过程污染相对严重,对高效率的大宗物流要求较高。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精益控制、按需生产、节能降耗、智慧物流。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亟需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业态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数字技术在农村电商中的应用可解决山区农产品销售所面临的地点偏远、物流费用高、生鲜流转时间长、定点集中服务难、农民操作难等问题,对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数字化转型主线,大力实施数字城市
10、战略,坚持数智融合赋能、产业能级提升、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带动,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数字经济发展新篇章。(二)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发挥区位资源禀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开展顶层设计,科学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高效融入数字经济总体布局,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优势。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整合市域内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将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需求有机结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低碳减排,绿色转型。运用数字智能技术降低制造过程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强化数字技术在
11、碳排放监测和产品碳足迹计算方面的应用,提升运用数字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把控新建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能耗标准,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节能降耗。市场主导,开放合作。培育多层次多角色的数字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开展数字技术交流合作,灵活利用域外人才、科研、市场、金融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主体力量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10%,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 .数字基础设施达到
12、国内先进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数据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5G网络、全市普遍覆盖。建成城市新型智慧大数据中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2 .数据资源创新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数据资源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全部建成,政务数据、社会数据流转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流通交易模式全面形成,数据融合深度开展,数据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 .传统产业数字融合转型成效显著。到2025年,农业智能化深入普及,农村电商成熟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智能工厂和数
13、字化车间。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样板及数字文创品牌,建成丝绸之路空间信息港。4 .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核心产业创新投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5 .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加速成长壮大。到2025年,国内外龙头企业加速落地,重点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外辐射力持续扩大,基本形成快速成长的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发展新局面。三、发展任务(-)全面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1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针对支柱流程型制造业开展生产
14、控制、能源管控、物料调度、质量检验、设备运维、安全监测等各领域数字化改造,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开展数字系统应用试点,支持制造业企业积极应用数字化系统及平台提升生产线管理和经营管理效率,将成熟经验向同类企业复制推广,降低企业数字化成本。针对特色产业开展数字仿真、实时跟踪,缩减研发周期,形成多设备互联、协同和优化的制造新模式。强化能源管理与生产运行协同,打造信息化集成的危废品流通轨迹监控与风险防范体系。2 .布局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针对制造业以工业原料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特点,探索建设以供应链管理及节能环保服务为主的服务型制造体系。推进工业原材料企业与下游关中地区制造
15、业企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对接,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支持能源企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开展节能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系统建设运营等服务。鼓励原材料企业打造资源回收及再制造流程化管理平台,为下游企业开展废料及废件回收、终端产品回收、资源节约大数据评估系列服务。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对社会开放本企业空余的废弃物循环处理和利用能力。3 .引导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领域的龙头企业建设联通上下游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资源库(知识库、模型库、工艺库、标准库)。依托平台开展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应用,在各重点
16、领域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典型案例,面向全市开展经验推广。引导企业开展工业设备上云,重点实施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故障影响大的化工设备、冶金设备、高能耗设备、通用能源与动力设备等上云行动,强化风险防范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鼓励城市制造业企业与国内知名工业大数据企业、平台服务商、科研院所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合作,支撑企业内外数据汇聚和建模分析,推进云计算广泛覆盖,打造工业数据应用生态,针对行业特点做好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适应性优化。4 .支持大宗工业品电商及衍生业态发展。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建成集订单交互、电子单据、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于一体的大宗原材料工业电商交易服务平台,加强工业电商平台与智慧物流平台的数据信息共享,打造采购全过程在线可视模式。加强电商交易结算数据与物流平台对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交通、场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