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元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庆元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推进区域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战略目标,发挥科学技术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按照庆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015年。一、发展现状与背景(一)“十一五”科技主要工作回顾1、科研开发活动日趋活跃。“十一五”期间,我县列入国家、省级各类计划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86项);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型企业7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我县
2、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加的科技项目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争取省级以上科研经费1772万元,相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71%,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相比“十五”期间前移3位。2010年11月,我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牵头组建的浙江省丽水食用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获得省科技厅的正式立项,这是丽水市首家区域创新服务平台。2、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成效显著。2007年,我县申报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一一“香菇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项目实施
3、三年来,新增利润1.18亿元,新增税金1230万元,增加出口创汇525.6万美元,直接新增就业人数824人,带动3.3万菇农受益,菇农人均增收3270元;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52项,研发出香菇新品种2个、申请国家专利12件,发表论文48篇;引进人才46人次,培训技术人员1520人次,培训农民(员工)23580人次,发放资料28800余份;推广(含转化)科技成果36项,建立示范基地54个。初步形成了符合“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无害化”要求的现代香菇产业技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庆元香菇产业化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了富民强县作用。3、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
4、日趋合理。“十一五”期间,全县安排工业科技项目52项,拉动项目经费9830万元,其中自筹9581万元,财政科技补助249万元,占科技三项经费30%,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578万元。从我县108家规模企业来看,新产品开发速度进一步加快,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兴趣盎然,省级企业科研机构达4家,企业自行组建的科研机构有15家,柔性引才达75人。4、科技兴农稳步推进形势喜人。农业科技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作用日益明显;在科技项目的立项中,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示范及推广应用;大力支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十一五”期间列
5、入县级农业科技项目94项,拉动项目经费9108万元,其中自筹7816.5万元,财政科技补助291.5万元,占科技三项经费34.7%,直接产生经济效益9345万元。5、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作用崭露头角。加大了社会事业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共安排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项目53项,安排三项科技经费115万元;引进和开发菇木林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竹制品和木门加工过程清洁生产、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促进形成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医疗、卫生防疫、教育、文化、气象、防震减灾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和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五年来,专利申请量共563件,其中发明专
6、利42件,实用新型专利114件,外观设计专利407件;专利授权量共计376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99件,外观设计专利274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35倍和6.84倍。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奖励机制,发放专利奖励资金25.65万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服务工作,增强行政执法保护力度,初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介联络室等专利信息服务平台。7、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作为全县唯一的“三网”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对于逐步提高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进网上技术难题对接与攻关等方面都起
7、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年来。共有53家企业上网发布55道技术难题,技术难题涉及农业、林业、机械、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我县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8、科技合作交流工作成效初显。一是“引进来”。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团队式人才、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关键,以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推进企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是“走出去”。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研发上关键技术难题,并把难题带到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对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约的技术合作开发项目,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深入实施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促合作
8、”。积极组织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中科院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教授到我县开展技术交流合作,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我县企业、产业把脉,推进科技合作。(二)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1、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方面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还未形成。“十一五”期间,虽然县财政和企业自身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科研工作投入的需要相比,还很不适应,我县开展科研推广投入仍然依赖于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经费,全县科技事业发展仍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使科技进步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受到制约。“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科技投入6474万元,
9、其中三项科技经费为840万元,2009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163%,处于全市第8位。2、科技队伍力量薄弱。全县科技人才队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分别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1%和27.5%,部分还在行政工作岗位上,尤其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缺少学科或是产业科技领军人物,且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推广机构数量少、条件差,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能力较弱。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对市场发展需要,企业科研人才匮乏,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落后,技术熟练工人数量较少,生产一线高级技工数量严重不足,且科研开发投入不够,导致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
10、用力度不够,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农业科技人才多以推广类型为主,创新型科技专家少;“十一五”期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15件,处于全市第8位。4、科技工作氛围不浓。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工作氛围不够浓厚,内在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少,加快科技进步缺乏有效举措,社会对科技的认知程度偏低。2009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为全省第87位。5、科技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县缺乏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承接和转化的基础条件平台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尤其是四大产业行业协会没有形成引导企业科技发展的条件平台,因此组织企业形成
11、合力,创建县域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尤显急迫。(三)发展背景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更为迅猛,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力量。我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加大了“两创”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多地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更好地参与战略产业竞争。我省各地的科技计划将进一步向国家和浙江省科技投入导向对接,区域竞争将不断升级,县市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和执行、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的凝聚和整合配置、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将显得尤为重要。“十一五”以来,我县结合实际,继续实施开放型的科技发展战略,坚持把引进消化、成果
12、转化、技术集成推广、鼓励创新、推动专利战略为我县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食用菌、竹木制品等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省内外科研院校的科研优势,推进了我县科技进步。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捕捉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县长远发展的战略空间和定位出发,提出“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战略构想,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围绕构建“北承南接”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战略目标,积极实施“5432”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和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提出“建设六大”作为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实现区域合作由一元承接向多元融入、生
13、态文明由生态环境第一县向低碳经济示范县、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三大跨越。在“有所不为才有所为”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争夺局部战略高地,与发达地区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成为欠发达区域科技赶超的战略路径。在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制造产业和有序地推进产业集聚形成抱团竞争优势的同时,以区域特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科技型企业集群培育为抓手,加快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专业化、自动化步伐,加快环境胁迫型产业依靠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
14、为总目标,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力,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和民生科技进步为战略要求,以扩大合作、平台建设、优化科技环境为抓手,推动县域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一一坚持科技创新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实施生态环保、农业有机、林业保护及环境治理等项目,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一步营造“创业富民,创新强县”的良好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一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人才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积极引进人才,提高科研、生产一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15、的密集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一一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深入实施“四外两基地”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省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一一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建研发中心,加强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使农副产品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品高新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进步
16、机制和体制。加快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三)主要目标一一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科技综合评价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使科学技术成为庆元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一一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高新技术领域有所拓宽。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每年有所增长,到2015年新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农业研发中心达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一一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区域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竹木制品产业、文教用品产业、食用菌等三大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地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主要农产品实现从低品质向高品质、从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转变,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90%,主要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