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反思六国论教学反思高二语文组:张松山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本次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集体备课,编写出学案,印发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放手由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解答质疑,教师再作补充总结;最后延伸迁移巩固本文的重要知识点,仿写议论文。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就定为: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2、掌握重要字词句和用法;3、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论证严密的特点;4、模仿本文写一次作文。这次上课的大体流
2、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0分钟)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3分钟),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20),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1、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2、模仿写作一篇作文。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
3、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
4、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高二语文组张松山20xx-11-23第二篇:六国论教学案例IOoo字六国论教学案例天华艺校刘心仪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的教学总是我花费努力却常留遗憾的地方,我认为,文言文不好教,为
5、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课堂上我滔滔不绝,可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沉闷,我很苦恼;那干脆放手,还学生以自由,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学生却感到没学透,我很担心。在深入贯彻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寻找二者最完美结合的同时,一篇一篇的文章就这样过去了,留下了很多的教训与反思。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第一篇文言文。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I,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I,而在于
6、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本课时要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结合专题板块要求,在教六国论时,我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疏通词语和句子,学生提问,教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
7、、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教材无非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明的一个载体。我认为这节课强调教学教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扎实的鲜活的知识结构,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满足不同特色个体学生的要求。以上教学设计与新课标的要求显然还有差距:一是被动学习状态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堂上有不少同学情绪低落,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二是集体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没有充分体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三是读得不够,应该达到课堂上书声朗朗,通过读把握文章,通
8、过读领略文章的气势,通过读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由此,要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上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方面还需下工夫,力求各环节都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用心灵去体验的历程,是情感知识和生命体验的特殊智力活动,要真正使师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其本质。第三篇:六国论6300字六国论北宋苏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3、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
9、义,了解得、亡、与、始、或、事、兵、终等多义词的义项。2、体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教学设想】1、预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教学方法】字词疏通、文本研习【教学安排】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任选一项)1、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
10、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六国论是历史上第
11、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2、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现在,
12、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何以演变为一枝独秀的,苏洵是如1何用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二、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澧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澄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漫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
13、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三、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
14、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碑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描写“三苏的诗歌对联:(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2)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3) 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
15、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4)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四、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2、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五、文本研习:1、文章的论证过程如何?2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明确:中心论点为首句。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指韩、魏、楚,“不赂者指赵、燕、齐。3、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是针对谁而言的?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明确: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