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为推进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力推动“两个先行”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与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推动建设防洪更安全、生态更健康、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富民、管护更智慧的幸福河湖,努力建成全域幸福河湖的浙江样板,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共富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以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拓展河湖富民
2、惠民功能,形成推动共富共享的强大合力。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合理确定保护和利用的边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坚持功能融合、适度开放,合理布局河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加强行业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滨水产业等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河湖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机制,以幸福河湖畅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三)主要目标以“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为基本格局,提升八大水系安全生态基础,打造百
3、条各具特色县域幸福母亲河,新建2000余个高品质亲水节点,全力激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形成“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全域幸福河湖。到2027年,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95%以上,水旱灾害损失率小于0.32%o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HI类水质的比例力争达到96%,县级及以上河道生态岸线比例达到70%以上,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3.2%以上。城乡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滨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沿河湖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占比达到65%以上。率先形成全域幸福河湖评价体系。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县域幸福河湖
4、建设目标,建设30个幸福河湖示范县。二、主要任务(一)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1构建江河安全屏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复核保护对象的范围和防洪排涝标准,立足流域整体,推进实施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江河干堤提标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蓄滞洪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建设五大平原高速水路,开展好区综合整治,新增2300公里达标河道,加强流域统一管理,防范重大风险,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八大流域干流和县级以上城市堤防基本达标。(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等)2.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对城市易涝点的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加机排能力,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以湖泊、公园、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工程
5、为重点,实行新区“海绵+”和老区“+海绵”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化建设,设区市城市建成区55%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二)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1 .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流域上中游等地区开展堰坝、堤防生态化改造,注重天然野性河流的保护保留。平原河口地区开展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提高水体流动性,提升河湖水生态质量稳定性,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钱塘江、大运河、瓯江、苕溪等八大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农村水系提质IoOOO公里。全面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布设517个覆盖重点河流、中小河流干支流汇合
6、口等的生态流量监测断面,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推进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2000公里,加强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保护修复重要湿地及湿地公园10处以上。严格落实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持续开展八大水系统一禁渔期制度,增殖放流苗种15亿单位。(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2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源头管控,推进水岸同治,推动节水减排。城市建成区重点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污染物入河量管控、船舶港口水污染防治,农村地区重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入河排污口和城镇雨洪排口排查整治,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行动,实现城镇
7、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标准化运维。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动“肥药两制改革,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IOO条,推进农田区域退水“零直排”。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加快岸电全面推广使用。以节水促减排,强化用水约束性管理,以水源分质供水、非常规水利用等为主要抓手,全省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其中缺水城市利用率达到25%以上。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每年开展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与建设50家,每年创建节水型企业200家,完成3000个以上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
8、厅等)3 .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系统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突出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经济林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工作,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水土流失减量降级、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打造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10个、示范工程15个。(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等)(三)实施亲水宜居设施提升行动1建设城乡15分钟亲水圈。立足范围、品质双提升,融合全域旅游、美丽城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等建设,迭代升级美丽河湖建设,加快实施山塘水库系统治理、水系连通
9、及水美乡村建设等工程,新增一批可游憩绿道、可游泳水域、可露营滩地、可观景平台、可戏水堰坝汀步、可垂钓点点位、可下河埠头等亲水设施,满足运动休闲、旅游康养、科教研学等多元需求。高品质建设美丽山塘1300个、水美乡镇500个,城乡亲水节点2000余个,滨水绿道3000公里。(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体育局等)2 .打造高品质沿河文化圈。聚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沿河滨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强对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认定省级及以上水利遗产20处,做好水工程+文化有机融合,建设省级及以
10、上水文化与工程有机融合典型案例50个。重点建设钱塘江博物馆、海塘博物馆,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水情教育基地22个。开展“浙江亲水节”“同一条钱塘江”等水文化品牌活动。(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水利厅等)3 .培育水上户外运动圈。加快水上休闲运动中心建设,实施桐庐清水湾乐享园、婺城冲浪训练基地、江山水上运动休闲度假中心、富阳月亮湾公共游艇中心基地等项目。举办水上户外运动赛事和活动,开展瓯海亚运会龙舟比赛、上虞岭南攀浪节等赛事活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四)实施滨水产业富民行动1助力高效农业。高标准保障154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全部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用水需求,
11、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亭下、四明湖、铜山源、乌溪江、碗窑、上浦闸、牛头山等7个大型灌区、40余个重点中型灌区和70余一般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实施江山渔业工业化循环水产业、南济生态鱼工厂化养殖基地、瑞安中心渔港、乐清水产育苗中心建设等项目。(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2 .壮大涉水产业。培育中高端饮用水、特色饮品、医用针剂、生物萃取等领域高附加值涉水产品,实施建德百亿水产业基地、常山绿色生态产业核心区等滨水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推进城市核心区和特色旅游区美丽航道建设,打造水上特色精品航线。(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
12、等)3 .发展滨水旅游。利用好丰富的江、湖、河、溪等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亲水旅游线路和滨水度假项目,创建1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重点提升文成天湖、曹娥江、瓯江风情等一批河湖主题旅游度假区品质。打造水旅融合精品研学路线、打造人文水脉耀眼明珠。开发大运河、钱塘江等水上旅游,打造水上旅游休闲特色品牌。推动风味美食、露营民宿、文化演绎等业态拥河发展,助力滨水第三产业稳定吸纳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水利厅等)(五)实施河湖管理改革攻坚行动1创新河湖管理保护。以河湖长制为统领,健全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履职监督等工作机制,深化公众护水,构建“党政统领、部门协同、社会共
13、治”的河湖保护治理新格局。推动浙江省河湖水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统筹好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关系,完善河湖名录和管理范围划界成果,落实水域保护规划和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管护专项行动,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采砂管理。推进河湖空间资源共享,建立河道内高滩耕地共管机制,高效开展涉水项目审批,探索建立以基本水面率为核心的水域指标化管理机制。(责任单位:省河长办、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2 .构建智慧高效管护平台。建设水文、水工程、河流水系、水资源等天、空、地、水一体化的物联感知体系。聚焦河湖水域监管、水生态修复、河湖健康评价等管理
14、要素,在“九龙联动治水框架下,提升完善河湖空间数据治理、河长在线、水域监管一件事、河湖库疏浚采砂、涉水审批监管等纵向联动、多跨协同的场景应用,实现“河湖空间智治”。推进钱塘江、曹娥江等数字李生流域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先行先试项目。(责任单位:省河长办、省水利厅等)3 .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水权、水价和生态补偿等市场机制,充分挖掘水资源、水空间的经济、生态和人文等多维价值,拓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管理。加快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搭建省级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水利主管、企业主营、集约处置的砂石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责任单位:省水利
15、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省河长办牵头抓总、部门联动,建立健全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本辖区负总责,县级河长办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本辖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工作,协同各部门共同推进建设任务落实。(二)加强要素保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指导各地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相关工程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保障幸福河湖建设用地。省财政厅负责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省级财政支持政策,对26个加快发展县的建设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对各地申请的符合产业基金支持方向或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按规定予以支持。(三)加强考核激励将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纳入美丽浙江、自然资源考核体系中,省河长办负责制定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建设标准、考核评价办法及激励办法。评选30个“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示范县(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幸福河湖建设典型案例,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举办高规格、多形式的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幸福河湖建设的成功经验,奋进“两个先行”,打造幸福河湖建设浙江样板。